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第13页 |
1.2.3 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4 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1 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人工林土壤肥力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 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1.3 土壤类型 | 第20页 |
2.1.4 植被概况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2.1 样地设置 | 第20-22页 |
2.2.2 样地调查 | 第22页 |
2.2.3 物种重要值及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 第22-23页 |
2.2.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23页 |
2.2.5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第23页 |
2.2.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 第23-24页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25-39页 |
3.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 | 第25-32页 |
3.1.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 | 第25-28页 |
3.1.2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重要值 | 第28-29页 |
3.1.3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差异 | 第29-32页 |
3.2 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 | 第32-37页 |
3.2.1 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和重要值 | 第32-35页 |
3.2.2 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差异 | 第35-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第39-46页 |
4.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 第39-42页 |
4.1.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 第39-40页 |
4.1.2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 | 第40-42页 |
4.1.2.1 不同土层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40页 |
4.1.2.2 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 | 第40-42页 |
4.2 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 | 第42-44页 |
4.2.1 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 | 第42页 |
4.2.2 不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 | 第42-44页 |
4.3 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44页 |
4.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油松人工林综合评价 | 第46-54页 |
5.1 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综合评价 | 第46-50页 |
5.1.1 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46-47页 |
5.1.2 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47-49页 |
5.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发育阶段油松人工林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5.2 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5.2.1 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50页 |
5.2.2 基于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5.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5.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