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源 | 第12页 |
1.3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及形态提取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分析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14-17页 |
1.4.1 铅同位素的示踪原理 | 第15页 |
1.4.2 铅来源的判断及其贡献率 | 第15-16页 |
1.4.3 铅同位素的测定方法 | 第16页 |
1.4.4 铅同位素示踪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中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锶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17-18页 |
1.6 厦门西港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7.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页 |
1.7.2 研究工作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1-3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2.1.3 水文特征 | 第21-22页 |
2.1.4 厦门海域污染状况 | 第22页 |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2-24页 |
2.2.1 样品的采集 | 第22-24页 |
2.2.2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4页 |
2.3 样品测定分析 | 第24-29页 |
2.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3.2 理化参数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3 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4 重金属形态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5 铅同位素的测定 | 第28页 |
2.3.6 锶同位素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 实验质量控制 | 第29-31页 |
2.4.1 沉积物重金属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29页 |
2.4.2 铅同位素分析质量控制 | 第29-31页 |
第3章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 第31-55页 |
3.1 沉积物中主要理化参数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3.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沿程分布 | 第32-37页 |
3.2.1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 | 第32-34页 |
3.2.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沿程分布的特征 | 第34-37页 |
3.3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 第37-43页 |
3.3.1 重金属赋存形态的总体特征 | 第37-39页 |
3.3.2 重金属赋存形态的空间分布 | 第39-41页 |
3.3.3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酸提态的空间分布 | 第41-43页 |
3.4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 第43-52页 |
3.4.1 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法 | 第43页 |
3.4.2 地质累积指数法(Igeo) | 第43-46页 |
3.4.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 | 第46-49页 |
3.4.4 生物效应浓度法 | 第49页 |
3.4.5 综合响应因子法 | 第49-51页 |
3.4.6 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5页 |
第4章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及赋存形态 | 第55-75页 |
4.1 柱状沉积物中主要理化参数的分布特征 | 第55-58页 |
4.2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 | 第58-74页 |
4.2.1.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 | 第58-61页 |
4.2.2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第61-65页 |
4.2.3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 第65-71页 |
4.2.4 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酸提态 | 第71-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初探 | 第75-89页 |
5.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源解析 | 第75-80页 |
5.1.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75-76页 |
5.1.2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 第76-80页 |
5.2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 | 第80-88页 |
5.2.1 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第80-82页 |
5.2.2 柱沉积物重金属主成分分析 | 第82-88页 |
5.3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沉积物中铅锶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89-105页 |
6.1 表层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 | 第89-90页 |
6.2 表层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判别来源 | 第90-95页 |
6.2.1 潜在污染源及背景值的铅同位素组成 | 第90-93页 |
6.2.2 表层沉积物中铅的来源分析 | 第93-95页 |
6.3 柱状沉积物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 第95-102页 |
6.3.1 柱状沉积物的铅同位素组成 | 第95-96页 |
6.3.2 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6.3.3 柱状沉积物中铅同位素组成判别来源 | 第97-102页 |
6.4 柱状沉积物锶同位素示踪 | 第102-104页 |
6.4.1 柱状沉积物中锶同位素组成 | 第102页 |
6.4.2 柱状沉积物中锶同位素组成判别来源 | 第102-104页 |
6.5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结论 | 第105-106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