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理由 | 第12-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欲创新之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 | 第19-26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9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条件 | 第19-21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1-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特征 | 第26-32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性 | 第26-27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阶级性 | 第27-28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性 | 第28-29页 |
四、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 第29-3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梳理 | 第32-42页 |
一、生态自然思想 | 第32-34页 |
二、生态经济思想 | 第34-36页 |
三、生态伦理思想 | 第36-38页 |
四、生态环境思想 | 第38-42页 |
第四章 后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 | 第42-50页 |
一、普列汉诺夫的生态思想 | 第42-45页 |
二、列宁、斯大林的生态思想 | 第45-46页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 第46-5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50-61页 |
一、中国的生态状况 | 第50-52页 |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成果 | 第52-55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55-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