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构造论文--增压系统、增压器论文

4G15T汽油机增压器匹配仿真研究与实验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9-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第12-16页
        1.2.1 发动机增压的目的和作用第13-14页
        1.2.2 涡轮增压技术的特点第14-15页
        1.2.3 涡轮增压原理与机构第15-16页
    1.3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第16-20页
        1.3.1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联合运行特性第17-18页
        1.3.2 联合运行线的调整第18-19页
        1.3.3 涡轮增压器匹配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第19-20页
    1.4 汽油机增压器新技术第20-25页
        1.4.1 汽油机增压器匹配技术难点第20-21页
        1.4.2 增压器耐高温技术第21-22页
        1.4.3 精确的增压压力控制技术第22-23页
        1.4.4 增压器防喘振技术第23-25页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涡轮增压汽油机匹配计算模型第27-35页
    2.1 流动模型第27-30页
        2.1.1 相关方程第27-28页
        2.1.2 管路模型第28-29页
        2.1.3 进排气阀模型第29-30页
    2.2 燃烧模型第30-31页
    2.3 发动机摩擦及附件损失模型第31页
    2.4 涡轮增压器模型第31-34页
    2.5 中冷器模型第34-35页
第3章 4G15T 汽油机涡轮增压匹配仿真第35-46页
    3.1 发动机性能参数第35-36页
    3.2 增压系统的选择第36-37页
    3.3 增压器初选第37-39页
    3.4 GT-POWER 模型建立第39-41页
    3.5 匹配计算结果第41-44页
        3.5.1 发动机性能对比第41-42页
        3.5.2 涡轮增压器匹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发动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试验第46-55页
    4.1 发动机试验条件第46-48页
        4.1.1 发动机试验台架第46-47页
        4.1.2 发动机试验方法第47-48页
    4.2 试验结果第48-50页
        4.2.1 试验环境条件第48页
        4.2.2 试验数据记录第48-49页
        4.2.3 联合运行线分析第49-50页
    4.3 试验结果与 GT-POWER 仿真匹配计算结果对比讨论第50-54页
        4.3.1 发动机性能对比第50-52页
        4.3.2 增压器匹配结果对比第52-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不同面径增压器匹配性能对比第55-61页
    5.1 叶轮面径比对联合运行线的影响第55-56页
    5.2 叶轮面径比动力性的影响第56-58页
    5.3 叶轮面径比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第58-59页
    5.4 优化面径比的意义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总结和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柴油发动机缸盖的逆向工程研究
下一篇:局部火灾引起钢结构倒塌的初始破坏机理及简化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