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中国能源结构及消耗现状 | 第10-11页 |
1.2 节能技术评价方法的现状 | 第11-14页 |
1.2.1 节能技术评价整体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强化传热节能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余热利用技术节能评价现状 | 第14页 |
1.3 熵分析方创新的必要性及单耗分析理论的必然性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6页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单耗分析理论及一般化节能评价方法的推导 | 第17-24页 |
2.1 单耗分析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单耗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1.2 单耗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2.2 基于单耗分析理论的一般化节能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3 一般化节能评价方法在火电厂节能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3.1 热力发电厂热经济性评价方法及原则性热力系统计算基准问题的阐述 | 第21页 |
2.3.2 一般化节能评价方法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一般化节能评价方法的电厂凝汽器强化传热节能评价及案例研究 | 第24-30页 |
3.1 传热过程不可逆性分析及注意事项 | 第24-27页 |
3.2 一般化评价方法在电厂凝汽器节能中的应用案例 | 第27-28页 |
3.3 案例研究 | 第28-29页 |
3.3.1 强化传热前后凝汽器熵产和不可逆损失的变化 | 第28-29页 |
3.3.2 机组发电量的变化 | 第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基于一般化评价方法的余热利用技术节能评价及案例研究 | 第30-39页 |
4.1 余热引入热力系统的影响 | 第30-34页 |
4.1.1 抽汽压力 | 第31页 |
4.1.2 抽汽熵和排汽熵 | 第31-32页 |
4.1.3 加热器出口水温 | 第32页 |
4.1.4 疏水熵 | 第32-33页 |
4.1.5 机组内功率增量计算 | 第33-34页 |
4.1.6 厂用电增量估算方法 | 第34页 |
4.2 案例研究 | 第34-38页 |
4.2.1 余热进入第z-1级加热器的计算结果及说明 | 第35-36页 |
4.2.2 余热进入不同加热器的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