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连杆疲劳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6页
第二章 连杆静力学疲劳分析第16-30页
    2.1 分析过程第16-19页
        2.1.1 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第16-17页
        2.1.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17页
        2.1.3 边界条件第17-19页
    2.2 方案设计第19-23页
        2.2.1 计算方案分析第19-21页
        2.2.2 计算方案对比第21-23页
    2.3 结果分析第23-28页
        2.3.1 连杆应力第23-27页
        2.3.2 安全系数第27-28页
    2.4 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连杆多体动力学分析第30-46页
    3.1 模态缩减第30-33页
        3.1.1 模态缩减方法第30-32页
        3.1.2 实现过程第32-33页
    3.2 缸内压力求解第33-36页
        3.2.1 模拟方法第33-34页
        3.2.2 缸内压力模拟第34-35页
        3.2.3 试验验证第35-36页
    3.3 方案设计第36-37页
    3.4 多体动力学计算第37-42页
        3.4.1 多体动力学计算方法第37-39页
        3.4.2 建立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第39-42页
    3.5 连杆大头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第42-44页
        3.5.1 结果获取第42页
        3.5.2 结果分析第42-44页
    3.6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连杆动态应力及疲劳寿命分析第46-64页
    4.1 应力恢复第46-54页
        4.1.1 应力恢复方法第46-47页
        4.1.2 结果分析第47-54页
    4.2 油膜压力对连杆应力影响分析第54-56页
        4.2.1 油膜压力影响获取方法第54-55页
        4.2.2 结果分析第55-56页
    4.3 疲劳寿命第56-62页
        4.3.1 疲劳概述第57-58页
        4.3.2 发动机疲劳第58-59页
        4.3.3 疲劳寿命求解方法第59-60页
        4.3.4 疲劳寿命结果分析第60-62页
    4.4 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结论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控制的四轮驱动巡检小车的设计与应用
下一篇:不同海拔下EGR对含氧燃料柴油机工作特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