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财务造假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企业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1 并购重组的含义及特征 | 第20-22页 |
2.1.1 并购重组的含义 | 第20页 |
2.1.2 并购重组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 企业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动因 | 第22-23页 |
2.2.1 意图上市以笼络资金 | 第22页 |
2.2.2 资本市场准入竞争激烈 | 第22-23页 |
2.3 企业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条件 | 第23-25页 |
2.3.1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 第23页 |
2.3.2 中介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 第23-25页 |
3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案例介绍 | 第25-36页 |
3.1 案例背景简介 | 第25-29页 |
3.1.1 九好集团公司简介 | 第25-26页 |
3.1.2 鞍重股份公司简介 | 第26-27页 |
3.1.3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鞍重股份 | 第27-29页 |
3.2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手段 | 第29-33页 |
3.2.1 虚假确认销售收入,虚增贸易收入 | 第30页 |
3.2.2 虚构业务,虚增服务费 | 第30-32页 |
3.2.3 资金循环,虚增账面资金 | 第32-33页 |
3.3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处罚 | 第33-36页 |
3.3.1 九好集团及鞍重股份主要责任人员接受顶格处罚 | 第33-34页 |
3.3.2 多家中介机构被处重罚 | 第34-36页 |
4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第36-44页 |
4.1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动因 | 第36-38页 |
4.1.1 借壳上市以满足资金需求 | 第36页 |
4.1.2 财务舞弊以达到股价虚高目的 | 第36-38页 |
4.2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内部条件 | 第38-39页 |
4.2.1 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 第38-39页 |
4.2.2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39页 |
4.3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外部条件 | 第39-41页 |
4.3.1 中介机构出具专业意见为造假行为进行背书 | 第39-41页 |
4.3.2 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处罚力度过轻且违法成本远低于造假收益 | 第41页 |
4.4 九好集团并购重组财务造假的后果分析 | 第41-44页 |
4.4.1 鞍重股份并购重组梦破灭,投资者面临巨亏 | 第41页 |
4.4.2 九好集团受证监会处罚,面临投资者索赔诉讼 | 第41-42页 |
4.4.3 西南证券投行业务遭受重创,分类评级被降级 | 第42-43页 |
4.4.4 评估机构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顶格处罚 | 第43-44页 |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44-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6页 |
5.1.1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给并购重组财务造假提供了内部机会 | 第44页 |
5.1.2 评估机构未能尽职尽责,助长了并购重组财务造假行为的发展 | 第44-45页 |
5.1.3 审计机构未能尽职尽责,助长了并购重组财务造假行为的发展 | 第45-46页 |
5.1.4 并购重组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违规成本远低于造假上市收益 | 第46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46-51页 |
5.2.1 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 第46-47页 |
5.2.2 加大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评估监管,协调评估规则的衔接 | 第47-48页 |
5.2.3 强化审计机构在并购重组中的职责,提高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 第48-49页 |
5.2.4 完善并购重组外部审批机制,加大并购重组财务造假成本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