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青海省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7-22页 |
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2.1.1 中心地理论 | 第17页 |
2.1.2 空间结构理论 | 第17页 |
2.1.3 距离衰减规律 | 第17-18页 |
2.1.4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 第18-22页 |
2.2.1 交通可达性及测算 | 第18-20页 |
2.2.2 旅游经济联系度及测算 | 第20-21页 |
2.2.3 普里姆算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青海省公路交通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 第22-31页 |
3.1 青海省概况 | 第22页 |
3.2 青海省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及公路交通可达性空间差异 | 第22-26页 |
3.2.1 公路交通发展的背景 | 第22-23页 |
3.2.2 公路交通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3.2.3 公路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3.3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差异 | 第26-28页 |
3.3.1 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26页 |
3.3.2 各市州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 | 第26-27页 |
3.3.3 各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 | 第27-28页 |
3.4 青海省公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关系 | 第28-30页 |
3.4.1 公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3.4.2 公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可达性分析 | 第31-42页 |
4.1 旅游交通及旅游线路的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4.1.1 旅游交通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 第31页 |
4.1.2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4.2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的选取 | 第32-33页 |
4.3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的时间可达性特征 | 第33-36页 |
4.3.1 时间可达性的计算 | 第33-34页 |
4.3.2 时间可达性特征 | 第34-36页 |
4.4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空间通达性特征 | 第36-39页 |
4.4.1 空间通达性的计算 | 第36-37页 |
4.4.2 空间通达性的特征 | 第37-39页 |
4.5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4.6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节点的可达性评价 | 第40-4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普里姆算法的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线路设计 | 第42-50页 |
5.1 普里姆算法 | 第42-44页 |
5.2 基于普里姆算法的理想距离旅游线路 | 第44-45页 |
5.3 基于普里姆算法的最短距离旅游线路 | 第45-46页 |
5.4 基于普里姆算法的最短旅行时间旅游线路 | 第46页 |
5.5 旅游线路的修正 | 第46-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青海省公路交通旅游线路优化建议 | 第50-52页 |
6.1 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升公路交通旅游节点的可达性 | 第50页 |
6.2 组合性原则应用于旅游线路的设计 | 第50页 |
6.3 培育核心公路交通旅游节点、以点带面 | 第50-51页 |
6.4“热点”带动“冷点”,充分发挥冷热点资源的优势 | 第51页 |
6.5 加强旅游景区(点)内部交通建设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7.2 不足 | 第53页 |
7.3 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