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概述 | 第13-15页 |
一、文化 | 第13页 |
二、网络文化 | 第13-14页 |
三、高校校园文化 | 第14页 |
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内涵及特点 | 第15-16页 |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特点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机理 | 第17-19页 |
一、凝聚与向心机理 | 第17页 |
二、渗透吸引机理 | 第17-18页 |
三、自主建构机理 | 第18页 |
四、外围强化机理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内涵 | 第19页 |
二、人本主义理论对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互动传播理论 | 第20-22页 |
一、互动传播理论的内涵 | 第20页 |
二、互动传播的模式及类型 | 第20-21页 |
三、互动传播理论对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意义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 第23-44页 |
第一节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23-27页 |
一、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功能结构设计 | 第27-33页 |
一、平台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 第27-30页 |
二、平台的登录功能设计 | 第30-31页 |
三、针对普通用户的功能设计 | 第31-32页 |
四、针对专家用户的功能设计 | 第32-33页 |
五、针对管理员的功能设计 | 第33页 |
第三节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数据库及安全性设计 | 第33-43页 |
一、平台的数据库的设计 | 第33-42页 |
二、平台的安全性设计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 第44-66页 |
第一节 平台的关键技术、开发环境及其架构 | 第44-50页 |
一、平台的关键技术 | 第45-46页 |
二、平台的开发环境 | 第46-48页 |
三、平台的架构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平台的典型模块实现 | 第50-63页 |
一、红色文化模块的实现 | 第50-54页 |
二、娱乐文化模块的实现 | 第54-57页 |
三、心理辅导模块的实现 | 第57-59页 |
四、文化论坛模块的实现 | 第59-62页 |
五、后台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平台的测试 | 第63-65页 |
一、平台的功能测试 | 第64-65页 |
二、平台的安全性测试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一 | 第71-73页 |
附录二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