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海洋生物污损 | 第11-16页 |
1.2.1 海洋生物污损发生及发展过程 | 第11-12页 |
1.2.2 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3 海洋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仿生超滑表面 | 第16-25页 |
1.3.1 超疏液表面 | 第16-18页 |
1.3.2 仿生超滑表面的由来 | 第18-20页 |
1.3.3 仿生超滑表面的原理 | 第20-22页 |
1.3.4 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 | 第22-23页 |
1.3.5 仿生超滑表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1.3.6 传统仿生超滑表面存在的缺点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PDMS基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及其对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 | 第27-48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2.2.3 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仿生超滑表面溶胀率的测试 | 第29-30页 |
2.2.5 仿生超滑表面润湿性的测试 | 第30页 |
2.2.6 仿生超滑表面光透过率的测试 | 第30页 |
2.2.7 润滑油膜自修复性能的表征 | 第30页 |
2.2.8 细菌附着分析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6页 |
2.3.1 溶胀率 | 第31-34页 |
2.3.2 仿生超滑表面的表面润湿性 | 第34-35页 |
2.3.3 仿生超滑表面的水下光透过率 | 第35-37页 |
2.3.4 仿生超滑表面的油膜自修复 | 第37-38页 |
2.3.5 仿生超滑表面的抑菌性能 | 第38-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PCL/PDMS基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及其对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 | 第48-64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48-49页 |
3.2.3 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4 仿生超滑表面基底自修复性能的表征 | 第50页 |
3.2.5 PCL形状记忆性能的表征 | 第50页 |
3.2.6 液滴在仿生超滑表面动态润湿性 | 第50-51页 |
3.2.7 润滑油膜自修复性能的表征 | 第51页 |
3.2.8 细菌附着分析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3.1 PCL/PDMS仿生超滑表面的构建 | 第51-52页 |
3.3.2 液滴在仿生超滑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 第52页 |
3.3.3 仿生超滑超滑表面的基底自修复性能 | 第52-56页 |
3.3.4 仿生超滑表面的润滑油膜自修复性能 | 第56-59页 |
3.3.5 仿生超滑表面的抑菌性能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PDMS-PUa基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及其对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 | 第64-74页 |
4.1 前言 | 第6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64-65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5页 |
4.2.3 仿生超滑表面的制备 | 第65-66页 |
4.2.4 液滴在仿生超滑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 第66页 |
4.2.5 仿生超滑表面的基底自修复性能的表征 | 第66页 |
4.2.6 细菌附着实验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4.3.1 PDMS-PUa基仿生超滑表面的合成 | 第66-67页 |
4.3.2 液滴在仿生超滑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 第67-68页 |
4.3.3 仿生超滑表面的基底自修复性能 | 第68-70页 |
4.3.4 仿生超滑表面的抑菌性能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创新点 | 第75页 |
5.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