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关于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普惠金融测度方法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普惠金融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 普惠金融的特点 | 第21-22页 |
2.3 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3.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22-23页 |
2.3.2 金融深化理论 | 第23-24页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2.3.4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3.1 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 第28-30页 |
3.1.1 金融机构 | 第28-29页 |
3.1.2 小额贷款公司 | 第29-30页 |
3.2 金融服务渗透率显著提高 | 第30-32页 |
3.2.1 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 | 第30-31页 |
3.2.2 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普惠金融指数的测度 | 第34-42页 |
4.1 指标选取 | 第34-35页 |
4.2 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 | 第35-37页 |
4.2.1 确定权重 | 第35-36页 |
4.2.2 IFI测算方法 | 第36-37页 |
4.3 IFI测算结果 | 第37-39页 |
4.4 测算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普惠金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2-48页 |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5.1.1 变量选取 | 第42-43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5.2 模型设定 | 第44页 |
5.3 实证检验 | 第44-45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44-45页 |
5.3.2 Hausman检验 | 第45页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5.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6.1 注重高等教育,提高金融知识水平 | 第48-49页 |
6.2 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发挥技术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 | 第49-50页 |
6.3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 第50-51页 |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接触便利 | 第51页 |
6.5 完善金融机构自身建设 | 第51-52页 |
6.6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差异化监管体制 | 第52-53页 |
6.7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