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供应链金融概述 | 第21-25页 |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2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主体 | 第22-25页 |
2.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26页 |
2.2.2 贸易自偿性融资理论 | 第26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2.4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成因 | 第26-27页 |
2.2.5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29-38页 |
3.1 应收账款模式 | 第29-32页 |
3.1.1 应收账款模式概述 | 第29-30页 |
3.1.2 应收账款模式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30-32页 |
3.2 预付账款模式 | 第32-34页 |
3.2.1 预付账款模式概述 | 第32-33页 |
3.2.2 预付账款模式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33-34页 |
3.3 存货融资模式 | 第34-37页 |
3.3.1 存货融资模式概述 | 第34-35页 |
3.3.2 存货融资模式的信用风险现状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 第38-55页 |
4.1 样本行业的选择 | 第38-39页 |
4.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 第39-47页 |
4.2.1 Logistic模型选取 | 第39-41页 |
4.2.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1-42页 |
4.2.3 指标体系建立 | 第42-47页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7-53页 |
4.3.1 主成分分析 | 第47-52页 |
4.3.2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 第55-58页 |
5.1 降低传统授信评级思想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56页 |
5.3 加强产品创新、突出产品针对性 | 第56-57页 |
5.4 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培养综合人才 | 第57页 |
5.5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1、结论 | 第58-59页 |
2、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