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损伤模式与控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6页
        1.2.1 近断层地震动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2 结构地震损伤研究概况第12-15页
        1.2.3 隔震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概况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隔震结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强度指标研究第17-36页
    2.1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的选取第17-20页
    2.2 隔震结构等效SODF体系及其运动方程第20-22页
    2.3 相关性统计分析第22-30页
        2.3.1 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第22-23页
        2.3.2 隔震结构脉冲型地震强度指标与响应的相关性分析第23-28页
        2.3.3 算例验证第28-30页
    2.4 地震动记录的筛选第30-34页
        2.4.1 基于Q型系统类聚分析法筛选地震动第30-33页
        2.4.2 地震动筛选结果验证分析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隔震结构地震损伤及失效模式分析第36-64页
    3.1 工程概况及数值分析模型第36-39页
    3.2 隔震结构上部结构损伤计算第39-49页
        3.2.1 梁、柱单元能力参数确定第39-42页
        3.2.2 结构损伤状态描述第42-43页
        3.2.3 构件损伤计算第43-47页
        3.2.4 层与整体损伤计算第47-49页
    3.3 隔震层损伤计算第49-53页
        3.3.1 隔震支座损伤模型第49页
        3.3.2 隔震层损伤模型第49页
        3.3.3 损伤状态描述第49页
        3.3.4 隔震层损伤计算第49-53页
    3.4 隔震结构损伤失效模式统计分析第53-62页
        3.4.1 失效模式识别方法第53-55页
        3.4.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统计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第55-60页
        3.4.3 编辑距离算法评价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4 隔震结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第64-75页
    4.1 隔震结构附设阻尼装置模型的建立第64-66页
        4.1.1 模型单元类型的选取第64页
        4.1.2 阻尼器布置形式第64-66页
    4.2 控制前后隔震结构响应对比第66-70页
        4.2.1 位移角第66-67页
        4.2.2 层剪力第67-68页
        4.2.3 顶层位移时程与加速度时程第68-69页
        4.2.4 隔震支座最大位移第69-70页
    4.3 控制前后隔震结构损伤对比第70-71页
        4.3.1 隔震结构上部结构损伤值第70页
        4.3.2 隔震层损伤计算第70-71页
    4.4 针对隔震层减震控制方案及效果分析第71-74页
        4.4.1 位移角第72页
        4.4.2 层剪力第72-73页
        4.4.3 隔震支座最大位移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5.1 结论第75页
    5.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水灾后北方乡村临水街道设计策略研究--以邯郸市和村镇水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