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 第11-13页 |
1.1.2 乡村建设发展一直在进行 | 第13-14页 |
1.1.3 2016 年河北省“7·19”特大暴雨事件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 区域限定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北方乡村的范围限定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第2章 既有相关研究分析 | 第21-29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1.1 乡村防灾减灾现状研究 | 第21-22页 |
2.1.2 滨水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22-23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2.2.1 乡村防灾减灾现状研究 | 第23-25页 |
2.2.2 滨水空间的设计研究 | 第25-27页 |
2.3 既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临水街道的空间分析 | 第29-55页 |
3.1 临水街道的类型及功能 | 第29-44页 |
3.1.1 传统自然型临水街道 | 第30-35页 |
3.1.2 传统恢复型临水街道 | 第35-40页 |
3.1.3 规划设计型临水街道 | 第40-44页 |
3.2 临水街道的空间组合元素 | 第44-51页 |
3.2.1 水脉 | 第45-46页 |
3.2.2 绿脉 | 第46-49页 |
3.2.3 文脉 | 第49-51页 |
3.3 临水街道的空间布局特征 | 第51-53页 |
3.3.1 因地制宜的理念 | 第51-52页 |
3.3.2 合理营建的技艺 | 第52页 |
3.3.3 丰富多样的空间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北方乡村临水街道安全格局设计分析 | 第55-75页 |
4.1 北方乡村重建的复杂性研究 | 第55-57页 |
4.1.1 发展与复兴的制约 | 第55-56页 |
4.1.2 毁灭与重生的蜕变 | 第56-57页 |
4.2 北方乡村重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4页 |
4.2.1 自然格局 | 第58-60页 |
4.2.2 经济条件 | 第60-61页 |
4.2.3 社会环境 | 第61-63页 |
4.2.4 决策方法 | 第63-64页 |
4.3 北方乡村重建中的矛盾性分析 | 第64-66页 |
4.3.1 关注对象 | 第64页 |
4.3.2 时效要求 | 第64-65页 |
4.3.3 规划目标 | 第65-66页 |
4.4 北方乡村重建中的安全构建 | 第66-74页 |
4.4.1 用地布局规划 | 第66-68页 |
4.4.2 灾后心理重建 | 第68-72页 |
4.4.3 生态环境恢复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水灾后北方乡村临水街道的设计实践 | 第75-97页 |
5.1 峰峰矿区和村镇“7·19”受灾情况 | 第75-81页 |
5.1.1 和村镇村庄概况 | 第75-80页 |
5.1.2 水灾后灾损概况 | 第80-81页 |
5.2 水灾后重建规划的发展定位 | 第81-83页 |
5.2.1 和村镇特色小镇的规划定位 | 第81-82页 |
5.2.2 和村镇临水街道的理念提出 | 第82-83页 |
5.3 临水街道的设计策略 | 第83-94页 |
5.3.1 灾后的安全建构 | 第83-91页 |
5.3.2 临水街道的空间设计 | 第91-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图录 | 第103-107页 |
表录 | 第107-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10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