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低影响开发 | 第13-16页 |
1.2.1 低影响开发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2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 第14页 |
1.2.3 低影响开发设计原则及类型 | 第14-15页 |
1.2.4 低影响开发常用技术 | 第15-16页 |
1.3 绿色屋顶 | 第16-20页 |
1.3.1 绿色屋顶构造 | 第16-17页 |
1.3.2 绿色屋顶分类 | 第17-18页 |
1.3.3 绿色屋顶雨洪管理研究 | 第18-20页 |
1.4 生物滞留设施 | 第20-24页 |
1.4.1 生物滞留设施构造 | 第20-21页 |
1.4.2 生物滞留设施分类 | 第21-22页 |
1.4.3 生物滞留设施雨洪管理研究 | 第22-24页 |
1.5 低影响开发雨水模型 | 第24-30页 |
1.5.1 RECARGA模型 | 第24-25页 |
1.5.2 SUSTAIN模型 | 第25-26页 |
1.5.3 L-THIA-LID模型 | 第26-27页 |
1.5.4 SWMM模型 | 第27-30页 |
1.6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1.6.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2 绿色屋顶径流控制技术研究 | 第34-54页 |
2.1 绿色屋顶径流影响因素研究 | 第34-44页 |
2.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4-37页 |
2.1.2 绿色屋顶水量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0页 |
2.1.3 绿色屋顶水质影响因素研究 | 第40-44页 |
2.2 绿色屋顶径流水量优化研究 | 第44-51页 |
2.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4-46页 |
2.2.2 混凝土高度对径流水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3 屋面面积比对径流水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2.2.4 降雨重现期对径流水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3 生物滞留设施径流控制技术研究 | 第54-76页 |
3.1 改良型生物滞留设施径流控制研究 | 第54-62页 |
3.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4-57页 |
3.1.2 改良型生物滞留设施水量控制研究 | 第57-59页 |
3.1.3 改良型生物滞留设施水质控制研究 | 第59-62页 |
3.2 生物滞留设施使用年限研究 | 第62-73页 |
3.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2-65页 |
3.2.2 土壤层厚度对使用年限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3 蓄水层高度对使用年限的影响 | 第67-70页 |
3.2.4 渗透系数对使用年限的影响 | 第70-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4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产汇污模型研究 | 第76-98页 |
4.1 径流曲线计算模型 | 第76-81页 |
4.1.1 产流汇流计算模块 | 第76-77页 |
4.1.2 分布式下垫面解析法 | 第77-79页 |
4.1.3 三维汇水区解析法 | 第79-80页 |
4.1.4 下渗模型参数资料库 | 第80页 |
4.1.5 汇水区特征宽度计算 | 第80页 |
4.1.6 水文曲线输出 | 第80-81页 |
4.2 雨水管网计算模型 | 第81-85页 |
4.2.1 SWMM动力波算法 | 第81页 |
4.2.2 管网自动水力计算设计模型 | 第81-85页 |
4.3 雨水综合利用计算模型 | 第85-87页 |
4.3.1 计算原理及控制方程 | 第85页 |
4.3.2 蓄水设施容积-水位曲线的构建 | 第85页 |
4.3.3 蓄水设施流量-水位曲线的构建 | 第85-87页 |
4.3.4 水量平衡计算 | 第87页 |
4.4 污染负荷削减计算模型 | 第87-91页 |
4.4.1 污染物累积模型 | 第87-88页 |
4.4.2 污染物冲刷模型 | 第88-89页 |
4.4.3 污染物传输削减模型 | 第89-90页 |
4.4.4 污染物总量削减模型 | 第90-91页 |
4.5 可视化设计计算模型 | 第91-94页 |
4.5.1 低影响开发设施种类扩展 | 第92页 |
4.5.2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视化联用设计 | 第92-93页 |
4.5.3 低影响开发设施关键设计参数数据资料库 | 第93-94页 |
4.6 集成GIS、CAD并软件化 | 第94-98页 |
4.6.1 先进的SWMM计算核心与GIS、CAD工具紧密集成 | 第94-95页 |
4.6.2 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基础数据管理 | 第95-96页 |
4.6.3 CAD数据双向通讯 | 第96页 |
4.6.4 输入输出 | 第96-98页 |
5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研究 | 第98-124页 |
5.1 示范工程概况 | 第98页 |
5.2 示范工程采用的技术 | 第98-99页 |
5.3 运行监测 | 第99-111页 |
5.3.1 监测方法 | 第99-101页 |
5.3.2 示范工程径流水量分析 | 第101-104页 |
5.3.3 示范工程径流水质分析 | 第104-111页 |
5.4 示范工程模拟分析 | 第111-122页 |
5.4.1 模型构建 | 第111-114页 |
5.4.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5.4.3 参数率定 | 第116-119页 |
5.4.4 模型验证 | 第119-120页 |
5.4.5 年径流总量控制 | 第120-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24-128页 |
6.1 结论 | 第124-126页 |
6.2 创新点 | 第126页 |
6.3 建议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 第140-14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第141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第141-142页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软件著作权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