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4-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其框架 | 第19-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37页 |
2.1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23-26页 |
2.1.1 城市空间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4页 |
2.1.2 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 第24-25页 |
2.1.3 城市空间绩效的概念及内涵 | 第25页 |
2.1.4 城市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 第25-26页 |
2.2 城市空间绩效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 | 第26-36页 |
2.2.1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2.2 城市空间绩效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8-36页 |
2.2.3 城市居民空间效用理论研究 | 第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陕西省中小城市基本现状认知 | 第37-53页 |
3.1 陕西省中小城市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第37-40页 |
3.1.1 城市规模等级界定 | 第37-38页 |
3.1.2 陕西省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 | 第38-40页 |
3.2 陕西省中小城市发展的环境基础条件 | 第40-43页 |
3.2.1 自然环境 | 第40页 |
3.2.2 地貌类型 | 第40页 |
3.2.3 土地资源 | 第40-41页 |
3.2.4 水资源 | 第41-42页 |
3.2.5 生态环境 | 第42页 |
3.2.6 陕西中小城市环境问题小结 | 第42-43页 |
3.3 陕西省中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43-47页 |
3.4 陕西省中小城市发展建设情况 | 第47-53页 |
3.4.1 城市形态结构现状 | 第47-48页 |
3.4.2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 第48-50页 |
3.4.3 发展建设问题 | 第50-53页 |
4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第53-61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4.2 空间绩效评价的基本准则 | 第53-55页 |
4.2.1 资源集约 | 第53页 |
4.2.2 空间效益 | 第53-54页 |
4.2.3 空间效率 | 第54页 |
4.2.4 空间公平 | 第54-55页 |
4.3 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 | 第55-61页 |
4.3.1 空间形态结构的绩效 | 第55-57页 |
4.3.2 社会经济结构的绩效 | 第57-58页 |
4.3.3 生态安全的绩效 | 第58页 |
4.3.4 框架的提出 | 第58-61页 |
5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1-93页 |
5.1 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61-62页 |
5.2 指标选择原则 | 第62页 |
5.3 空间形态结构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2-70页 |
5.3.1 空间形态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2-66页 |
5.3.2 用地结构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6-68页 |
5.3.3 空间运行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68-70页 |
5.4 社会经济结构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70-83页 |
5.4.1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70-75页 |
5.4.2 社会服务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75-83页 |
5.5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83-87页 |
5.5.1 能耗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83-85页 |
5.5.2 环境适宜指标的选择 | 第85-87页 |
5.6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7-88页 |
5.7 评价指数的构建 | 第88-89页 |
5.7.1 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 | 第88页 |
5.7.2 雷达图分析法和指标综合指数 | 第88-89页 |
5.8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与信度检测 | 第89-91页 |
5.8.1 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 | 第89-90页 |
5.8.2 指标体系的信度检测 | 第90-9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陕西省中小城市空间绩效评价 | 第93-105页 |
6.1 空间绩效评价 | 第93-97页 |
6.1.1 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 | 第93-94页 |
6.1.2 典型城市空间绩效评价 | 第94-97页 |
6.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7-99页 |
6.2.1 空间形态结构评价 | 第97-98页 |
6.2.2 社会经济结构评价 | 第98-99页 |
6.2.3 生态安全评价 | 第99页 |
6.3 制约空间绩效水平的根源 | 第99-102页 |
6.3.1 松散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 第99-100页 |
6.3.2 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内生力不足 | 第100-101页 |
6.3.3 脆弱的生态本底与高能耗增长 | 第101-102页 |
6.4 陕西省中小城市空间绩效提升基本策略 | 第102-103页 |
6.4.1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 第102页 |
6.4.2 调整用地结构,加强集约利用土地 | 第102页 |
6.4.3 优化道路系统,培养居民公共出行习惯 | 第102-103页 |
6.4.4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 第10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13-115页 |
附录一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