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山水城市视角下秦岭北麓区景观角色历史演进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3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4 研究视角第12页
    1.5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6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7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8 研究框架第16-18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18-36页
    2.1 山水城市的相关研究第18-21页
        2.1.1 山水城市概念与内涵第18-19页
        2.1.2 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第19-20页
        2.1.3 山水城市格局第20-21页
    2.2 景观角色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2.2.1 景观的含义第21-22页
        2.2.2 景观角色的含义第22-23页
    2.3 秦岭与秦岭北麓的相关研究第23-27页
        2.3.1 历史学视角的研究第23-24页
        2.3.2 地理学视角的研究第24-25页
        2.3.3 生态旅游视角的研究第25-27页
        2.3.4 城市格局视角的研究第27页
    2.4 历史演进的相关研究第27-31页
        2.4.1 历史演进法第27-28页
        2.4.2 山水城市空间网络体系第28-30页
        2.4.3 山水城市空间演进模式第30页
        2.4.4 山水城市空间历史演进周期第30-31页
    2.5 本研究的分层第31-34页
        2.5.1 分层的依据第31-34页
        2.5.2 本研究的分层第34页
    2.6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秦岭北麓区景观角色历史演进第36-74页
    3.1 历史分层一:上古时期第36-38页
        3.1.1 历史特征——崇拜自然,畏惧自然第36页
        3.1.2 山水格局——临水而居,以山为佑第36页
        3.1.3 景观代表第36-38页
        3.1.4 景观角色第38页
    3.2 历史分层二:西周—先秦第38-42页
        3.2.1 历史背景——远古社会鼎盛期第38-39页
        3.2.2 山水城市格局——从聚落到城市第39-40页
        3.2.3 景观代表第40-41页
        3.2.4 景观角色第41-42页
    3.3 历史分层三:秦汉时期第42-50页
        3.3.1 历史特征——古代中国第一强盛期第42-43页
        3.3.2 山水城市格局——渭水贯都,终南为阙第43-45页
        3.3.3 景观代表第45-49页
        3.3.4 景观角色第49-50页
    3.4 历史分层四:魏晋时期第50-54页
        3.4.1 历史背景——社会动荡,文化多元第50-51页
        3.4.2 山水文化兴盛第51-52页
        3.4.3 景观代表第52-53页
        3.4.4 景观角色第53-54页
    3.5 历史分层五:隋唐时期第54-64页
        3.5.1 历史背景——繁荣开放,盛世佛音第54-55页
        3.5.2 山水城市格局——南侵终南,北据渭水第55-56页
        3.5.3 景观代表第56-61页
        3.5.4 景观角色第61-64页
    3.6 历史分层六:明清时期第64-69页
        3.6.1 历史背景——政治中心北移第64-65页
        3.6.2 山水城市格局——钟楼镇中,直指终南第65-66页
        3.6.3 景观代表第66-67页
        3.6.4 景观角色第67-69页
    3.7 历史分层七:近现代第69-73页
        3.7.1 历史特征——列强入侵,自然科学兴起第69页
        3.7.2 山水城市格局——山城一体,南控到南融第69-70页
        3.7.3 景观代表第70-72页
        3.7.4 景观角色第72-73页
    3.8 本章小结第73-74页
4 秦岭北麓景观角色的变迁特征第74-90页
    4.1 审美角色的变迁分析第74-78页
        4.1.1 山水崇拜第74-75页
        4.1.2 山水与宗教第75-76页
        4.1.3 山水与文化第76-77页
        4.1.4 山水与科学第77-78页
    4.2 栖居角色变迁分析第78-84页
        4.2.1 西安的山水形胜第78-79页
        4.2.2 山水城格局演进特征第79-82页
        4.2.3 依山傍水而居第82-83页
        4.2.4 游憩活动第83-84页
    4.3 生态角色变迁分析第84-88页
        4.3.1 无限制的摄取第84-85页
        4.3.2 环境变化第85-88页
    4.4 综合角色变迁分析第88-90页
        4.4.1 中央国家公园的北大门第88页
        4.4.2 华夏翔龙的圣爪第88-89页
        4.4.3 父亲坚实的臂膀第89-9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90-98页
    5.1 结论第90-93页
    5.2 展望:大西安未来发展中的秦岭北麓第93-96页
        5.2.1 山水秦岭第93-94页
        5.2.2 文化秦岭第94-95页
        5.2.3 人际秦岭第95-96页
    5.3 后续研究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附录-Ⅰ图录第102-106页
附录-Ⅱ表录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西永平铜矿排土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下一篇:陕西省中小城市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