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藏区建设的社会背景 | 第11页 |
1.1.2 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相关概念的限定 | 第14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1 文献阅读 | 第15页 |
1.6.2 实地调研 | 第15页 |
1.6.3 模型制作 | 第15-16页 |
1.6.4 图像分析 | 第16-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符号的诠释——解读曼荼罗空间意向 | 第19-39页 |
2.1 符号学的理论 | 第19-23页 |
2.1.1 符号与符号学 | 第19-20页 |
2.1.2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皮尔斯的符号理论 | 第21-22页 |
2.1.4 莫里斯的符号理论 | 第22-23页 |
2.2 曼荼罗的符用 | 第23-31页 |
2.2.1 曼荼罗的溯源 | 第23-29页 |
2.2.2 曼荼罗的应用 | 第29-31页 |
2.3 曼荼罗的符构 | 第31-36页 |
2.3.1 几何图形 | 第31-33页 |
2.3.2 色彩关系 | 第33-34页 |
2.3.3 构图秩序 | 第34-36页 |
2.4 曼荼罗的符义 | 第36-37页 |
2.4.1 符号的能指:曼荼罗的表象内容 | 第36-37页 |
2.4.2 符号的所指:曼荼罗的精神世界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3 曼荼罗空间意向在藏区城镇与建筑设计应用方法初探 | 第39-79页 |
3.1 适用性分析 | 第39-50页 |
3.1.1 适用对象的研究 | 第39-44页 |
3.1.2 内在联系的研究 | 第44-47页 |
3.1.3 应用价值的研究 | 第47-49页 |
3.1.4 适用性的总结 | 第49-50页 |
3.2 概念设计:从曼荼罗的原型”到“类型 | 第50-70页 |
3.2.1 关于原型与类型 | 第50-51页 |
3.2.2 原型:曼荼罗的“茅草屋” | 第51-53页 |
3.2.3 类型:原型的类推 | 第53-70页 |
3.3 方案设计:基于实践的“限定”与“补充” | 第70-77页 |
3.3.1 曼荼罗空间意向在藏区城镇的实践策略 | 第70-75页 |
3.3.2 曼荼罗空间意向在藏区建筑空间的实践策略 | 第75-77页 |
3.4 小结 | 第77-79页 |
4 曼荼罗空间意向在藏区的实践——金珠镇城镇设计 | 第79-99页 |
4.1 前期分析 | 第79-80页 |
4.1.1 地理区位 | 第79页 |
4.1.2 自然资源 | 第79-80页 |
4.1.3 人文资源 | 第80页 |
4.2 构思的缘起 | 第80-83页 |
4.2.1 香巴拉的传说 | 第80-81页 |
4.2.2 城镇的定位 | 第81-83页 |
4.3 概念设计 | 第83-89页 |
4.3.1 面对的问题 | 第83-85页 |
4.3.2 原型的异变:解构与拓扑 | 第85-86页 |
4.3.3 原型的继承:中心、层次与平衡 | 第86-89页 |
4.4 方案设计 | 第89-97页 |
4.4.1 城镇空间形态格局设计 | 第89-90页 |
4.4.2 城镇形象控制 | 第90-91页 |
4.4.3 道路系统设计 | 第91-92页 |
4.4.4 生态景观系统设计 | 第92-94页 |
4.4.5 街区形态与建筑控制 | 第94-95页 |
4.4.6 城镇节点与标志设计 | 第95-97页 |
4.5 小结 | 第97-99页 |
5 结语 | 第99-103页 |
5.1 论文的结论与创新 | 第99-100页 |
5.1.1 结论 | 第99页 |
5.1.2 创新 | 第99-100页 |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5.2.1 不足 | 第100页 |
5.2.2 展望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图表目录 | 第109-113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