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线路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冶金建设工程工作分解结构及造价指标 | 第20-48页 |
2.1 工作分解结构(WBS)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工作分解结构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2 工作分解结构的原则 | 第21-23页 |
2.1.3 工作分解结构的方法 | 第23页 |
2.2 建筑信息分类体系与工作分解结构(WBS) | 第23-30页 |
2.2.1 建筑信息分类体系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建筑信息分类体系的分类方法 | 第24-26页 |
2.2.3 工作分解结构与建筑信息分类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 第26-27页 |
2.2.4 基于建筑信息分类体系冶金建设项目 WBS 的依据 | 第27-29页 |
2.2.5 基于建筑信息分类体系冶金建设项目 WBS 的创建方法 | 第29-30页 |
2.3 冶金建设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 | 第30-37页 |
2.3.1 冶金建设项目的计价模式及计价规则 | 第30-32页 |
2.3.2 冶金建设工程 WBS 的编码及建议方案 | 第32-37页 |
2.4 冶金工程造价指标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37-46页 |
2.4.1 造价指标建立的作用和实质 | 第37页 |
2.4.2 冶金工程历史造价数据采集 | 第37-41页 |
2.4.3 主要工料消耗量指标和主要要素价格信息 | 第41-44页 |
2.4.4 冶金工程历史造价数据库 | 第44-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冶金建设项目类似工程优选的理论基础 | 第48-70页 |
3.1 冶金建设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8-54页 |
3.1.1 解释结构模型理论 | 第48-50页 |
3.1.2 解释结构模型在冶金建设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的应用 | 第50-54页 |
3.2 模糊数学及区间数理论 | 第54-62页 |
3.2.1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 | 第54-55页 |
3.2.2 区间数相关理论 | 第55-57页 |
3.2.3 三元区间多属性决策模型 | 第57-60页 |
3.2.4 隶属函数及隶属度的确定 | 第60-62页 |
3.3 权重的确定 | 第62-69页 |
3.3.1 主观赋权法 | 第63-65页 |
3.3.2 客观赋权法 | 第65-67页 |
3.3.3 综合权重 | 第67-68页 |
3.3.4 最优权重的确定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冶金建设工程造价估算 | 第70-80页 |
4.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70-72页 |
4.1.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70页 |
4.1.2 神经网络模型 | 第70-71页 |
4.1.3 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 | 第71-72页 |
4.2 BP 神经网络 | 第72-75页 |
4.2.1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72-73页 |
4.2.2 BP 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第73-75页 |
4.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冶金建设工程造价估算 | 第75-78页 |
4.3.1 BP 神经网络的设计 | 第76-77页 |
4.3.2 训练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77-78页 |
4.4 冶金工程造价估算模型的 MATLAB 实现 | 第78-79页 |
4.4.1 BP 神经网络函数 | 第78页 |
4.4.2 冶金工程造价估算模型的 MATLAB 设计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工程案例分析 | 第80-9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80-81页 |
5.2 类似工程的模糊优选 | 第81-84页 |
5.2.1 造价影响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 第81页 |
5.2.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81-83页 |
5.2.3 贴近度的计算 | 第83-84页 |
5.3 项目造价估算 | 第84-87页 |
5.3.1 待估工程的工程量预测 | 第84-86页 |
5.3.2 待估项目工程造价实际值和预测值对比 | 第86-87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0-101页 |
附录 Ⅰ | 第101-103页 |
附录 Ⅱ | 第103-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