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2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及其理论基础 | 第22-41页 |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及其监管制度 | 第22-3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二、新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历史渊源 | 第27-30页 |
三、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形式 | 第30-31页 |
四、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功能与特点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社会组织及其监管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34-40页 |
一、社会组织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 第34-36页 |
二、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三、各种失灵背后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问题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理性意蕴 | 第41-64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41-45页 |
一、登记注册 | 第41-42页 |
二、日常监管 | 第42-44页 |
三、财务监管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制度运行的工具理性表现 | 第45-53页 |
一、规范社会组织秩序合理性倾向 | 第45-47页 |
二、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社会组织合法化规模 | 第47-48页 |
三、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社会组织自治的实现 | 第48-50页 |
四、监管制度过剩和不足并存导致对社会组织监管缺位 | 第50-51页 |
五、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对价值理性的追求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忽视对价值理性追求的根源 | 第53-63页 |
一、中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定位问题 | 第53-56页 |
二、历史惯性导致我国政府监管思维模式滞后 | 第56-57页 |
三、中国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不成熟 | 第57-60页 |
四、传统观念和现实导致政府和社会对社会组织信任不足 | 第60-61页 |
五、政府不适应管理并存的新旧社会组织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中国社会组织监管制度价值理性复归之途 | 第64-83页 |
第一节 公共职能转变的向度:重构府-社合法的强强关系 | 第64-69页 |
一、明确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伙伴关系 | 第64-66页 |
二、政府应从监督与控制角色向监督与服务角色转变 | 第66-68页 |
三、社会组织应从服务于政府角色向服务于社会方向转变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明确社会组织监管制度的目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 第69-75页 |
一、完善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制度:社会组织合法化的普及 | 第69-70页 |
二、日常监管常态化:矫正公共利益的价值偏离 | 第70页 |
三、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信任度:以能力建设为目标 | 第70-73页 |
四、保护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自主与独立精神的培育 | 第73-75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监管制度文化的价值生态选择:从事实追诉理想的逻辑进路 | 第75-81页 |
一、公共精神的社会养成:公民理性能力的制度锻造 | 第75-77页 |
二、公共利益的社会实践:自由公平与秩序效益的社会平台 | 第77-78页 |
三、公共品格的社会进程:管制的事实与自为的价值 | 第78-79页 |
四、公共资本的社会运行:生存伦理与合作责任的社会融合 | 第79-80页 |
五、公共文化的社会普及:他律与自律的整体化一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