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提问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课堂提问概述 | 第13-18页 |
(一) 课堂提问的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1.课堂提问综述 | 第13-14页 |
2.课堂提问的内涵界定 | 第14页 |
(二) 课堂提问的作用 | 第14-17页 |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14-15页 |
2.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 第15页 |
3.培养学生的思维 | 第15-16页 |
4.提供教学反馈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 第16页 |
5.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 第16-17页 |
(三) 有效提问的标准 | 第17-18页 |
1.提问与教学重、难、关键点相切合 | 第17页 |
2.提问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匹配 | 第17-18页 |
3.提问能激发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 | 第18页 |
4.提问要讲究起伏有势 | 第18页 |
二、课堂提问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8-19页 |
(二)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19-20页 |
(三) 问题教学法 | 第20页 |
三、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20-24页 |
(一)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1.问题难度过小或过大 | 第20-21页 |
2.问题较为直白,缺乏启发性 | 第21页 |
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面向少数优等生 | 第21-22页 |
4.教师提问时教态僵硬,造成课堂气氛紧张 | 第22页 |
5.教师对于不能回答或答错的学生缺乏耐心和引导 | 第22页 |
(二)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1.高考指挥棒效应 | 第22页 |
2.课堂提问定位出现偏差 | 第22-23页 |
3.教师观念的局限 | 第23页 |
4.师资水平的局限 | 第23-24页 |
5.高估学生认知能力 | 第24页 |
四、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 第24-36页 |
(一) 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要求 | 第24-27页 |
1.问题情景化 | 第25页 |
2.问题热点化 | 第25页 |
3.问题设计新颖化 | 第25-27页 |
4.发问主体多元化 | 第27页 |
(二) 有效提问的策略 | 第27-36页 |
1.优化问题设计 | 第28-30页 |
(1) 有目的的提问 | 第28-29页 |
(2) 有梯度的提问 | 第29页 |
(3) 因材提问 | 第29页 |
(4) 适当加大高认知水平的提问 | 第29-30页 |
2.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 | 第30-31页 |
(1) 把握提问的时机 | 第30页 |
(2) 完善提问的方式 | 第30-31页 |
3.营造提问的良好气氛 | 第31-32页 |
(1) 使用优美准确的语言 | 第31页 |
(2) 良好的情绪 | 第31-32页 |
(3) 亲切的态度 | 第32页 |
4.重视后提问环节的处理 | 第32-34页 |
(1) 做好候答工作 | 第32页 |
(2) 做好叫答工作 | 第32-33页 |
(3) 做好探问工作 | 第33页 |
(4) 做好助答工作 | 第33-34页 |
(5) 做好反馈工作 | 第34页 |
5.引导学生成为提问者 | 第34-36页 |
(1) 引导学生成为提问者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2) 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 第35页 |
(3) 新课改对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要求 | 第35-36页 |
五、有效提问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6-38页 |
(一) 提升教学理念 | 第36-37页 |
(二) 夯实自身基础 | 第37页 |
(三) 关注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