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车舆名物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一、从古文献看车的起源 | 第10-12页 |
二、先秦独輈车的发展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考工记》概况 | 第13-15页 |
一、《考工记》的性质及其与《周礼》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二、《考工记》当属齐人著作 | 第14页 |
三、《考工记》成书年代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考工记》的车舆系统及其研究历史 | 第15-20页 |
一、《考工记》中的车舆系统 | 第15-16页 |
二、《考工记》车舆系统研究史 | 第16-19页 |
三、《考工记》车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名物研究的依据与主要方法 | 第20-22页 |
一、物名的理据性 | 第20-21页 |
二、循名责实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轮毂系名物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毂——轮心贯轴承辐之木 | 第25-30页 |
一、毂的起源与形制 | 第25-26页 |
二、毂的选材与尺寸 | 第26-27页 |
三、毂之功用——以无为用 | 第27页 |
四、毂系车件 | 第27-30页 |
第二节 辐——连接轮毂与轮辋的直木 | 第30-35页 |
一、辐的起源 | 第30页 |
二、辐的形制 | 第30-31页 |
三、辐的取材与做工 | 第31-32页 |
四、辐制演变 | 第32页 |
五、辐系车件 | 第32-34页 |
六、辐辅之别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牙——车轮外框 | 第35-36页 |
一、牙、輮、辋命名理据不同 | 第35页 |
二、牙之材制 | 第35-36页 |
第四节 轴——承舆持轮之器 | 第36-38页 |
一、车轴概貌 | 第36页 |
二、“车毂击”至“断其车轴末”之变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舆輈顶盖系名物 | 第38-51页 |
第一节 舆——乘人载物之器 | 第38-44页 |
一、舆的起源 | 第38页 |
二、舆的形制 | 第38-39页 |
三、舆系车件 | 第39-44页 |
第二节 輈衡——曳引行进之器 | 第44-49页 |
一、輈辕之别 | 第44-46页 |
二、輈系车件 | 第46-48页 |
三、缚轭驾马之衡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顶盖——遮雨蔽日之器 | 第49-51页 |
一、车盖形貌 | 第49页 |
二、盖系车件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考工记》车舆部件名物理据 | 第51-56页 |
第一节 名物理据类型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考工记》车舆名物理据分析 | 第52-56页 |
一、依据功能或作用 | 第52页 |
二、依据器件特征 | 第52-53页 |
三、依据对象结果 | 第53页 |
四、依据类比共性 | 第53-55页 |
五、依据风俗习惯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