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政务微博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政务微博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3.2 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使用工具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2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2 政务微博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1 政务微博的含义和功能 | 第22-23页 |
2.1.1 政务微博的含义 | 第22页 |
2.1.2 政务微博的功能 | 第22-23页 |
2.2 社会网络分析 | 第23-24页 |
2.2.1 社会网络分析定义 | 第23-24页 |
2.2.2 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 | 第24页 |
2.3 政务微博社会网络关系的表达 | 第24-26页 |
3 样本和数据预处理 | 第26-29页 |
3.1 研究对象选择 | 第26页 |
3.1.1 “上海发布”政务微博 | 第26页 |
3.1.2 “武汉发布”政务微博 | 第26页 |
3.2 确定研究对象原因 | 第26-27页 |
3.3 反映网络关系强度的数值设定 | 第27-28页 |
3.4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5 数据的输入 | 第28-29页 |
4 政务微博网络行为关系分析 | 第29-49页 |
4.1 关注网络关系的分析 | 第29-33页 |
4.1.1 关注网络社群图 | 第29-30页 |
4.1.2 关注网络群体密度 | 第30页 |
4.1.3 关注网络中心性 | 第30-33页 |
4.2 引用网络关系的分析 | 第33-38页 |
4.2.1 引用网络的社群图 | 第33-34页 |
4.2.2 引用网络群体密度 | 第34页 |
4.2.3 引用网络中心性 | 第34-38页 |
4.3 转发网络关系的分析 | 第38-43页 |
4.3.1 转发网络社群图 | 第38-39页 |
4.3.2 转发网络群体里密度 | 第39页 |
4.3.3 转发网络中心性 | 第39-43页 |
4.4 评论网络关系的分析 | 第43-47页 |
4.4.1 评论网络社群图 | 第43页 |
4.4.2 评论网络群体密度 | 第43页 |
4.4.3 评论网络中心性 | 第43-47页 |
4.5 “上海发布”和“武汉发布”网络行为关系综合分析 | 第47-49页 |
5 政务微博网络层次关系分析 | 第49-54页 |
5.1 政务微博网络层次关系 | 第49-51页 |
5.2 “上海、武汉”政务微博网络层次关系特点和定位 | 第51-52页 |
5.2.1 上海、武汉政务微博网络层次特点 | 第51-52页 |
5.2.2 上海、武汉政务微博网络层次定位 | 第52页 |
5.3 政务微博网络层次关系发展模式 | 第52-54页 |
6 结论及不足 | 第54-59页 |
6.1 政务微博网络关系发展对策 | 第54-57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