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有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2、有关大众传媒娱乐化、泛娱乐化的研究 | 第15-16页 |
3、有关大众传媒泛娱乐对中学生或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涵义、表现及特点 | 第18-25页 |
(一)泛娱乐化的涵义 | 第18-20页 |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表现 | 第20-23页 |
1、新闻内容及播报方式的娱乐化倾向明显 | 第20-21页 |
2、电影电视剧的篡改历史及胡编乱造现象严重 | 第21页 |
3、综艺节目以“乐”为标杆,内容及形式上缺乏创新 | 第21-22页 |
4、广告内容及形式缺乏真实性,过分追求视角效应 | 第22页 |
5、部分图书杂志内容肤浅,名不副实 | 第22-23页 |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特点 | 第23-25页 |
1、内容浅显、通俗 | 第23页 |
2、提倡享乐,强调感官刺激与体验 | 第23-24页 |
3、过分追求经济效应 | 第24-25页 |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政策原因——文化体制改革转型期的挑战 | 第25-26页 |
(二)媒体自身原因 | 第26-28页 |
1、传媒业竞争的加剧 | 第26页 |
2、媒介商业化与赢利的需要 | 第26页 |
3、媒体责任意识日益淡薄 | 第26-27页 |
4、边缘媒体制作成本的低廉与业务水平的低下 | 第27-28页 |
(三)受众原因——个人感性欲望的诱发与泛滥 | 第28页 |
(四)技术原因——信息化时代独有的传播优势 | 第28-30页 |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啊 | 第30-34页 |
(一)娱乐偶像充斥荧屏影响部分中学生的偶像选择 | 第30-31页 |
(二)低俗商业化的制作易导致部分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庸俗化 | 第31-32页 |
(三)快餐式的娱乐消费文化让部分中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走向肤浅 | 第32页 |
(四)奢华的视角盛宴易使部分中学生的生活价值观走向享乐主义 | 第32-33页 |
(五)戏说历史的“影视篡改风”影响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解读 | 第33-34页 |
四、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中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 第34-43页 |
(一)制度保障——国家机关要加强传媒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 第34-35页 |
1、积极完善传媒市场的法律法规 | 第34页 |
2、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传播主体的惩处力度 | 第34-35页 |
(二)大众传媒要扮演好自身角色 | 第35-36页 |
1、新闻媒体要重塑公信力,提高自身品位和质量 | 第35页 |
2、要有“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不为追逐经济利益而附和低级趣味 | 第35-36页 |
3、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修养和专业素质 | 第36页 |
(三)学校要发挥好主战场的作用 | 第36-40页 |
1、做好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 第36-37页 |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好校园媒体的服务及娱乐功能 | 第37-38页 |
3、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各种传播媒介 | 第38-39页 |
4、加强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 | 第39-40页 |
(四)家庭要发挥好“第一学校”的作用 | 第40-43页 |
1、家长要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提升自身的娱乐品味 | 第40-41页 |
2、要时刻注意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导、调控和约束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