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12-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 生活 | 第18-19页 |
2. 德育 | 第19页 |
3. 德育生活化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诉求 | 第21-27页 |
(一) 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第21-22页 |
2. 西方学者理论借鉴 | 第22-23页 |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的现实诉求 | 第24-27页 |
1. 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 第24-25页 |
2. 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25页 |
3. 中学生成长对道德的需要 | 第25-27页 |
二、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7-38页 |
(一) 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的进展 | 第27-29页 |
(二) 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1. 德育目标功利性及不合理性 | 第30页 |
2. 德育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 | 第30-31页 |
3. 德育过程形式化 | 第31-32页 |
4. 德育评价的不科学性 | 第32-33页 |
(三) 当前中学德育生活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1. 学校教育功利化,德育生活化理念缺失 | 第33-34页 |
2. 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缺陷 | 第34-35页 |
3. 德育教师生活化意识淡薄 | 第35-36页 |
4. 家庭、社会德育的缺失 | 第36-38页 |
三、提高中学德育生活化实效性的对策 | 第38-51页 |
(一) 确立德育生活化的理念 | 第38-40页 |
1. 德育资源要来源于学生生活 | 第38-39页 |
2. 德育要在学生生活中进行 | 第39-40页 |
3. 德育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活 | 第40页 |
(二) 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 | 第40-42页 |
1. 德育目标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 | 第41页 |
2. 德育目标要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 第41页 |
3.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 | 第41-42页 |
(三) 德育内容要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 第42-43页 |
1. 选取富有生活意义的道德事件 | 第42-43页 |
2. 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组织内容 | 第43页 |
(四) 德育过程要注重体验与实践 | 第43-45页 |
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 | 第44页 |
2. 开展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 第44-45页 |
(五) 德育评价指向学生生活 | 第45-47页 |
1. 评价内容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 第45-46页 |
2. 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 第46页 |
3. 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第46-47页 |
(六) 联合家庭、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活环境 | 第47-51页 |
1. 整合学校内部各种力量,创立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 | 第47-48页 |
2. 创立家长学校,帮助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 第48-49页 |
3. 与社区建立联系,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