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2.1 文化与自我构念 | 第12-17页 |
2.1.1 自我构念的相关概述 | 第12-14页 |
2.1.2 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动态建构性 | 第14-15页 |
2.1.3 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2 文化与自传体记忆 | 第17-21页 |
2.2.1 自传体记忆的相关概述 | 第17-18页 |
2.2.2 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 第18-20页 |
2.2.3 文化个体自传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蒙古族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3.1 蒙古族文化 | 第21-22页 |
2.3.2 蒙古族个体文化认同与双语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3 蒙古族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3.2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6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4 研究一 蒙、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比较研究 | 第27-3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3.1 研究被试 | 第27页 |
4.3.2 测量工具:一般自我构念量表(SCS) | 第27-28页 |
4.3.3 实验程序 | 第28页 |
4.3.4 方法与统计 | 第28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4.4.1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 | 第28页 |
4.4.2 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 | 第28-29页 |
4.4.3 蒙、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差异比较 | 第29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29-32页 |
5 研究二 蒙古族双语大学生的自传体记忆 | 第32-36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5.3.1 研究被试 | 第32页 |
5.3.2 自传体记忆测量 | 第32-33页 |
5.3.3 实验程序 | 第33页 |
5.3.4 方法与统计 | 第33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34-36页 |
6 总讨论 | 第36-37页 |
7 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第37-38页 |
8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附录一 自我构念量表(汉语修订版) | 第44-45页 |
附录二 自传体记忆量表 | 第45-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