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7-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8-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1.3 文献回顾 | 第23-33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1.3.2 社会福利的评估方法 | 第26-31页 |
1.3.3 耕地保护的社会福利评估 | 第31-3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1 社会福利评估的问卷设计 | 第33-34页 |
1.4.2 基于CE的社会福利测算 | 第34页 |
1.4.3 福利测算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第34-35页 |
1.4.4 福利测算结果的效益转移分析 | 第35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5-37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社会福利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39-54页 |
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9-43页 |
2.1.1 福利经济学流派 | 第39页 |
2.1.2 福利变动的测量 | 第39-42页 |
2.1.3 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 | 第42-43页 |
2.2 价值评估理论 | 第43-49页 |
2.2.1 评估对象 | 第43-46页 |
2.2.2 评估范围 | 第46页 |
2.2.3 评估方法 | 第46-48页 |
2.2.4 评估实践 | 第48-49页 |
2.3 离散选择理论 | 第49-53页 |
2.3.1 选择集 | 第50页 |
2.3.2 随机效用理论 | 第50-51页 |
2.3.3 常见离散选择模型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休耕社会福利评估的问卷设计 | 第54-72页 |
3.1 CE的问卷设计技术 | 第54-59页 |
3.1.1 指标和指标的水平 | 第55-56页 |
3.1.2 选项的设定 | 第56-57页 |
3.1.3 实验设计的方法 | 第57-58页 |
3.1.4 研究偏差的形式 | 第58-59页 |
3.2 休耕社会福利评估的CE问卷设计 | 第59-66页 |
3.2.1 休耕社会福利估的指标和指标水平 | 第59-62页 |
3.2.2 构建选择集的贝叶斯最优实验设计 | 第62-66页 |
3.3 评估结果稳健性检验的问卷设计 | 第66-69页 |
3.3.1 条件打分和条件排序 | 第66-67页 |
3.3.2 对比CV与CE的方法 | 第67-68页 |
3.3.3 单/双边界CV的设计 | 第68-69页 |
3.4 偏差的避免 | 第69-71页 |
3.4.1 指标定义方面 | 第69-70页 |
3.4.2 投票方式方面 | 第70页 |
3.4.3 有效样本识别方面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调研地点特征和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72-88页 |
4.1 调研地点 | 第72-75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72页 |
4.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72-73页 |
4.1.3 资源环境压力 | 第73-75页 |
4.2 调研过程和样本特征 | 第75-78页 |
4.2.1 调研过程 | 第75-76页 |
4.2.2 城、乡居民户样本特征 | 第76-77页 |
4.2.3 分区划的样本特征 | 第77-78页 |
4.3 生态环境和休耕政策的认知 | 第78-85页 |
4.3.1 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的看法 | 第78-82页 |
4.3.2 受访者对农业生产与生环境关联的看法 | 第82-83页 |
4.3.3 受访者对休耕政策的看法 | 第83-85页 |
4.4 投票特征 | 第85-86页 |
4.4.1 CE投票特征 | 第85页 |
4.4.2 CV投票特征 | 第85-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纳入空间异质性的社会福利评估 | 第88-109页 |
5.1 模型设定 | 第88-91页 |
5.1.1 效应变量编码 | 第88-90页 |
5.1.2 随机参数Logit模型 | 第90页 |
5.1.3 空间异质性 | 第90-91页 |
5.2 模型估计结果 | 第91-100页 |
5.2.1 模型输出 | 第91-95页 |
5.2.2 边际效用的均值 | 第95-98页 |
5.2.3 边际效用的空间异质性 | 第98-99页 |
5.2.4 边际效用的个体异质性 | 第99-100页 |
5.3 支付意愿及空间异质性检验 | 第100-104页 |
5.3.1 城市居民的支付意愿及其流域异质性 | 第100-102页 |
5.3.2 农村居民的支付意愿及其流域异质性 | 第102-103页 |
5.3.3 支付意愿的城乡空间异质性 | 第103-104页 |
5.4 希克斯补偿剩余 | 第104-106页 |
5.4.1 政策选择 | 第104-105页 |
5.4.2 社会福利 | 第105-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六章 社会福利评估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第109-118页 |
6.1 条件排序与CE的对比 | 第109-111页 |
6.1.1 休耕区域的水平值排序 | 第109-110页 |
6.1.2 种植类型的水平值排序 | 第110-111页 |
6.2 单边界二分式CV与CE的对比 | 第111-113页 |
6.2.1 分析模型 | 第111-112页 |
6.2.2 模型估计结果 | 第112-113页 |
6.3 双边界二分式CV与CE的对比 | 第113-115页 |
6.3.1 分析模型 | 第113-114页 |
6.3.2 模型结果 | 第114-115页 |
6.4 结果稳健性分析 | 第115-117页 |
6.4.1 结果对比 | 第115页 |
6.4.2 优势和局限性 | 第115-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社会福利评估的效益转移分析 | 第118-134页 |
7.1 基于Meta的效益转移框架 | 第118-121页 |
7.1.1 文献收集与整理 | 第118-119页 |
7.1.2 建立Meta回归模型 | 第119-121页 |
7.1.3 评估效益转移的精度 | 第121页 |
7.2 数据来源与统计 | 第121-126页 |
7.2.1 文献检索 | 第121-122页 |
7.2.2 文献甄别 | 第122-124页 |
7.2.3 数据修订 | 第124-126页 |
7.3 Meta回归模型 | 第126-132页 |
7.3.1 变量定义 | 第126-127页 |
7.3.2 模型估计 | 第127-131页 |
7.3.3 精度检验 | 第131-13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134-140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4-137页 |
8.2 政策启示 | 第137-139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3页 |
附录 | 第153-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