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人工智能的兴起 | 第11-12页 |
1.1.2 感性因素成为形态设计的关键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感性工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陪伴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感性工学及应用 | 第23-28页 |
2.1.1 感性工学的含义与分类 | 第23-25页 |
2.1.2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1.3 感性工学的研究流程 | 第27-28页 |
2.2 形态分析理论 | 第28-31页 |
2.2.1 形态分析法 | 第28-29页 |
2.2.2 属性列举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儿童陪伴机器人形态分析 | 第31-52页 |
3.1 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1.1 国内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市场现状 | 第31-32页 |
3.1.2 儿童陪伴机器人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 儿童陪伴机器人用户人群分析 | 第33-42页 |
3.2.1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特点 | 第34-35页 |
3.2.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 第35-37页 |
3.2.3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 第37-41页 |
3.2.4 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特点 | 第41-42页 |
3.3 影响儿童陪伴机器人形态的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3.3.1 功能对儿童陪伴机器人形态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新技术对儿童陪伴机器人形态的影响 | 第43页 |
3.4 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形态设计原则 | 第43-46页 |
3.4.1 可用性原则 | 第43-44页 |
3.4.2 安全性原则 | 第44页 |
3.4.3 创新性原则 | 第44-45页 |
3.4.4 趣味性原则 | 第45页 |
3.4.5 互动性原则 | 第45-46页 |
3.5 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形态要素研究 | 第46-52页 |
3.5.1 儿童陪伴机器人的形态要素分析 | 第46-50页 |
3.5.2 儿童陪伴机器人形态设计要素表的建立 | 第50-52页 |
第4章 建立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关系模型 | 第52-77页 |
4.1 意象语意空间的确定 | 第52-56页 |
4.1.1 感性意象词汇的搜集 | 第52-53页 |
4.1.2 感性词汇的分群 | 第53-55页 |
4.1.3 建立意象语意空间 | 第55-56页 |
4.2 代表性样本的确定 | 第56-57页 |
4.3 样本形态要素编码 | 第57-58页 |
4.4 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第58-62页 |
4.4.1 建立语义差分量表问卷 | 第58-59页 |
4.4.2 儿童陪伴机器人样本的感性评价调查 | 第59页 |
4.4.3 感性评价调查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4.5 感性意象与形态设计要素关联性构建及分析 | 第62-73页 |
4.5.1 感性意象与形态设计要素关联性构建 | 第62-67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67-73页 |
4.6 建立感性意象与形态要素的对应关系模型并验证 | 第73-77页 |
4.6.1 建立感性意象与形态要素的对应关系模型 | 第73-74页 |
4.6.2 验证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第5章 儿童陪伴机器人设计实践 | 第77-81页 |
5.1 设计定位 | 第77页 |
5.2 设计实施 | 第77-81页 |
5.2.1 设计展示 | 第78-80页 |
5.2.2 设计总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82-84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8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一 | 第89-90页 |
附录二 | 第90-91页 |
附录三 | 第91-92页 |
附录四 | 第92-95页 |
附录五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