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规范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量化分析法 | 第14页 |
1.4.3 归纳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 国外学者对做市商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1.1 关于竞价制度与做市商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5页 |
2.1.2 关于做市商制度功能性的研究 | 第15页 |
2.1.3 关于做市商制度优化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 国内学者对做市商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2.1 关于我国引入做市商制度是否有必要的研究探索 | 第16页 |
2.2.2 关于我国新三板及做市商制度的功能性研究 | 第16-17页 |
2.2.3 关于我国做市商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4 关于做市商制度的构建及优化研究 | 第18页 |
2.3 评述 | 第18-20页 |
第3章 做市商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3.1 做市商制度的内涵 | 第20-21页 |
3.1.1 做市商的含义 | 第20页 |
3.1.2 做市商制度的含义 | 第20-21页 |
3.2 做市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3.2.1 存货模型 | 第22页 |
3.2.2 信息模型 | 第22页 |
3.3 做市商制度的类型及特征 | 第22-27页 |
3.3.1 报价交易和竞价交易制度的比较 | 第22-23页 |
3.3.2 做市商制度的分类 | 第23-27页 |
第4章 做市商制度在我国新三板市场的运用 | 第27-44页 |
4.1 我国的新三板市场 | 第27-33页 |
4.1.1 新三板的市场定位 | 第27-29页 |
4.1.2 新三板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4.1.3 我国新三板市场的总体概况 | 第30-33页 |
4.2 我国新三板市场交易制度的选择 | 第33-38页 |
4.2.1 我国新三板市场的交易制度 | 第33-34页 |
4.2.2 做市商制度是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必然选择 | 第34-38页 |
4.3 做市商制度在我国新三板市场的运用 | 第38-44页 |
4.3.1 新三板做市商模式的选择 | 第38页 |
4.3.2 新三板做市商的准入与退出 | 第38-39页 |
4.3.3 我国新三板做市业务流程 | 第39-43页 |
4.3.4 做市商权利和义务 | 第43页 |
4.3.5 新三板做市业务的监管 | 第43-44页 |
第5章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在我国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53页 |
5.1 我国新三板做市交易的现状分析 | 第44-49页 |
5.1.1 新三板做市转让流动性呈现前高后低 | 第44-45页 |
5.1.2 做市交易未彻底改变新三板的流动性困境 | 第45-46页 |
5.1.3 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企业增速放缓 | 第46-48页 |
5.1.4 做市转让交易投资偏好下降 | 第48-49页 |
5.2 做市商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3页 |
5.2.1 做市主体单一,做市商数量偏低 | 第49-50页 |
5.2.2 做市商间竞争性不足,盈利模式有缺陷 | 第50-51页 |
5.2.3 合格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过高 | 第51页 |
5.2.4 做市交易制度尚不完善 | 第51-53页 |
第6章 做市商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 第53-62页 |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第53-54页 |
6.1.1 做市商进行做市交易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第53页 |
6.1.2 挂牌公司每股收益对新三板市场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 第53页 |
6.1.3 做市商参与者的数量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6.2 变量的设计与定义 | 第54-56页 |
6.2.1 流动性测度的选取及定义 | 第54-55页 |
6.2.2 其他变量的定义 | 第55页 |
6.2.3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6.2.4 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择 | 第56页 |
6.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6.3.1 描述性分析 | 第56-59页 |
6.3.2 相关系数检验 | 第59-60页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6.4.1 做市交易机制对股市流动性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4.2 做市商数量对股市流动性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第7章 优化我国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建议 | 第62-68页 |
7.1 强化做市商的多元化,引入长效激励机制 | 第62-64页 |
7.2 降低个人投资者门槛,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 第64-65页 |
7.3 优化市场层次,试行竞价交易机制 | 第65-66页 |
7.4 将大宗交易制度引入新三板 | 第66-68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