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45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第13-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33页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 第36-4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 第43-45页 |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 第45-79页 |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 第45-54页 |
一、城镇化进程 | 第46-48页 |
二、户籍制度改革 | 第48-50页 |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 第54-70页 |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 第54-60页 |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 第60-67页 |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 第67-70页 |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 第70-78页 |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 第70-73页 |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 第73-76页 |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 第79-120页 |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 第80-92页 |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 第80-85页 |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 第85-90页 |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 第90-92页 |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 第92-100页 |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 第93-95页 |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 第95-98页 |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 第98-100页 |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 第100-109页 |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 第100-103页 |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 第103-108页 |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 第108-109页 |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 第109-118页 |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 第109-112页 |
二、新的生活秩序 | 第112-116页 |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 第120-162页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 第120-132页 |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 第120-124页 |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 第124-129页 |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 第132-146页 |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 第132-136页 |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 第136-141页 |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 第141-146页 |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 第146-160页 |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 第147-151页 |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 第151-156页 |
三、能动性的增强 | 第156-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 第162-208页 |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 第163-172页 |
一、成人礼 | 第163-164页 |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 第164-167页 |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 第167-170页 |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 第170-172页 |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 第172-188页 |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 第172-177页 |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 第177-186页 |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 第186-188页 |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 第188-207页 |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 第188-197页 |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 第197-204页 |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 第204-207页 |
小结 | 第207-208页 |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 第208-244页 |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 第210-221页 |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 第211-215页 |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 第215-218页 |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 第218-221页 |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 第221-233页 |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 第221-225页 |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 第225-230页 |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 第230-233页 |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 第233-243页 |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 第234-235页 |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 第235-239页 |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 第239-243页 |
小结 | 第243-244页 |
结论 | 第244-257页 |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第244-247页 |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 第247-249页 |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 第249-252页 |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 第252-254页 |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 第254-257页 |
附录 | 第257-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6-27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77-278页 |
致谢 | 第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