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外对于政治社会化与新媒体政治功能的研究第10-12页
        1.2.2 国内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新媒体的研究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14-15页
        1.4.1 创新之处第14页
        1.4.2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概述第15-23页
    2.1 新媒体的概述第15-18页
        2.1.1 新媒体的概念第15-16页
        2.1.2 新媒体的特征第16-18页
    2.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概述第18-20页
        2.2.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第18-19页
        2.2.2 大学生新型政治社会化模式的特征第19-20页
    2.3 新媒体与政治社会化变迁的逻辑第20-22页
        2.3.1 媒介范式第20页
        2.3.2 政治社会化变迁的原因第20-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新媒体下大学生的政治信息——政治认知的确立方式第23-31页
    3.1 对传播环境的影响分析第23-24页
        3.1.1 公共领域的扩大第23-24页
        3.1.2 新媒体空间中公共精神的实现第24页
    3.2 对政治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分析第24-28页
        3.2.1 信息获取行为的理论第24-26页
        3.2.2 对政治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第26-27页
        3.2.3 对政治信息获取主体的影响第27-28页
    3.3 对政治信息生产的影响分析第28-29页
        3.3.1 政治信息生产模式的改变第28-29页
        3.3.2 政治信息内容的开放性第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新媒体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态度的表现方式第31-40页
    4.1 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第31-33页
        4.1.1 政治认同的概念第31页
        4.1.2 政治认同的维度第31-33页
    4.2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机制第33-37页
        4.2.1 新媒体下政治认同的主体机制第33-34页
        4.2.2 新媒体下政治认同的客体机制第34-36页
        4.2.3 新媒体下政治认同的介体机制第36-37页
    4.3 新媒体下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第37-39页
        4.3.1 政治认同主体建构——健康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第38页
        4.3.2 政治认同客体建构——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功能第38-39页
        4.3.3 政治认同介体建构——媒体人的伦理道德建设第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新媒体下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政治行为的实现方式第40-47页
    5.1 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第40-41页
        5.1.1 政治参与的概念第40页
        5.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第40-41页
    5.2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第41-43页
        5.2.1 新媒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第41-42页
        5.2.2 新媒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机制第42页
        5.2.3 新媒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交互机制第42-43页
    5.3 新媒体下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第43-46页
        5.3.1 改善高校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参与氛围第43-44页
        5.3.2 提高政府内部回应模式,加强“技防+人防”协同防控机制第44-45页
        5.3.3 加强国家立法工作,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机制第45-46页
    5.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件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学师范生实习前后PCK的差异比较研究
下一篇:移动通信基站的邻避效应及其冲突化解研究--以福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