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微震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微震监测理论及系统组成 | 第16-25页 |
2.1 微震监测技术的地震学基础 | 第16-19页 |
2.2 微震监测技术的定位原理 | 第19-21页 |
2.3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成 | 第21-22页 |
2.4 监测系统的软件与硬件构成 | 第22-24页 |
2.4.1 监测软件系统 | 第22-23页 |
2.4.2 监测硬件系统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现场微震监测与数据研究 | 第25-56页 |
3.1 七冲村1号隧道地质概况 | 第25-29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1.2 地层岩性 | 第26-27页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3.1.4 地质构造 | 第28页 |
3.1.5 不良地质条件 | 第28页 |
3.1.6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 第28-29页 |
3.2 TSP超前地质预报结果 | 第29-32页 |
3.3 现场微震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 第32-36页 |
3.3.1 地表传感器布置 | 第33-34页 |
3.3.2 洞内传感器布置 | 第34-36页 |
3.4 现场监测结果后期处理 | 第36-54页 |
3.4.1 6月12日左线隧道大变形事件分析 | 第38-47页 |
3.4.2 7月7日右线隧道塌方事件分析 | 第47-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隧道数值建模与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6-68页 |
4.1 隧道建模方案 | 第56-60页 |
4.1.1 隧道影响范围的确定 | 第56-57页 |
4.1.2 模型屈服准则选择 | 第57-58页 |
4.1.3 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4.2 建模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4.2.1 中夹岩两侧隧道拱肩位移 | 第60-63页 |
4.2.2 中夹岩两侧应力变化 | 第63-66页 |
4.2.3 隧道塑性区变化 | 第66-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隧道微震监测灾害预警应用研究 | 第68-86页 |
5.1 微震监测预警判据的选择 | 第68-74页 |
5.1.1 微震事件数量 | 第68-69页 |
5.1.2 微震事件能量 | 第69-70页 |
5.1.3 震级-频率关系 | 第70-72页 |
5.1.4 微震监测预警常见参数 | 第72-74页 |
5.2 累计视体积变化规律 | 第74-78页 |
5.2.1 6月4日至6月12日累计视体积变化规律 | 第74-75页 |
5.2.2 6月28日至7月7日累计视体积变化规律 | 第75-78页 |
5.3 震级-频率关系变化规律 | 第78-80页 |
5.4 速度结构双差层析成像图 | 第80-84页 |
5.5 微震监测预警流程 | 第84-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