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
论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6页 |
1.1.1 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1.2 非受事宾语句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24-25页 |
第2章 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 | 第25-41页 |
2.1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 | 第26-31页 |
2.1.1 隐喻和整合的性质 | 第26-27页 |
2.1.2 隐喻和整合的操作方式及类型 | 第27-30页 |
2.1.3 整合对隐喻的借鉴与发展 | 第30-31页 |
2.2 框架转换理论 | 第31-36页 |
2.2.1 框架语义学 | 第31-33页 |
2.2.2 框架转换模式 | 第33-35页 |
2.2.3 概念整合中的框架转换 | 第35-36页 |
2.3 概念整合的神经心理基础 | 第36-39页 |
2.3.1 大脑整合功能的产生与发展 | 第37页 |
2.3.2 概念整合的神经生物学依据 | 第37-38页 |
2.3.3 概念整合的事件相关电位证明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概念整合的起源 | 第41-52页 |
3.1 心理空间理论的产生 | 第41-42页 |
3.2 心理空间的外延与内涵 | 第42-47页 |
3.2.1 心理空间的外延 | 第42-44页 |
3.2.2 心理空间的内涵 | 第44-47页 |
3.3 心理空间理论的重要观点 | 第47-51页 |
3.3.1 语用功能与影像 | 第47-48页 |
3.3.2 心理空间的转换 | 第48-49页 |
3.3.3 认知建构与语法成分 | 第49-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概念整合的核心思想 | 第52-70页 |
4.1 概念整合的基本框架 | 第52-56页 |
4.2 概念整合的映射类型 | 第56-58页 |
4.2.1 投射映射 | 第56-57页 |
4.2.2 语用功能映射 | 第57-58页 |
4.2.3 图式映射 | 第58页 |
4.3 概念整合的网络类型 | 第58-61页 |
4.3.1 单一网络 | 第59页 |
4.3.2 镜像网络 | 第59页 |
4.3.3 单侧网络 | 第59-61页 |
4.3.4 双侧网络 | 第61页 |
4.4 概念整合的运作机制 | 第61-66页 |
4.4.1 整合的基本运作机制 | 第62-63页 |
4.4.2 关系及关系的压缩与竞争 | 第63-66页 |
4.5 概念整合原则 | 第66-68页 |
4.5.1 概念整合的人类量度原则 | 第67页 |
4.5.2 概念整合的统治原则 | 第67-68页 |
4.6 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70-82页 |
5.1 事件结构研究概况 | 第70-71页 |
5.2 事件结构理论的起源 | 第71-75页 |
5.2.1 动词意义的体结构研究 | 第71-72页 |
5.2.2 逻辑语义中的事件研究 | 第72-74页 |
5.2.3 谓词解构与事件的具体化 | 第74-75页 |
5.3 事件结构理论的发展 | 第75-81页 |
5.3.1 从词库映射到句法的事件 | 第76-79页 |
5.3.2 直接映射到句法的事件 | 第79-81页 |
5.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概念整合框架下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 第82-96页 |
6.1 语法整合基础 | 第83-85页 |
6.2 语法整合网络 | 第85-88页 |
6.3 语法整合过程 | 第88-92页 |
6.3.1 从意义到句法的整合 | 第88-90页 |
6.3.2 从句法到意义的整合 | 第90-92页 |
6.4 语法整合原则 | 第92-94页 |
6.4.1 经济性与明确性原则 | 第92-93页 |
6.4.2 语义一致原则 | 第93页 |
6.4.3 典型性原则 | 第93-94页 |
6.5 小结 | 第94-96页 |
第7章 供用句 | 第96-109页 |
7.1 句式的意义构建过程 | 第97-99页 |
7.2 句式的整合特征 | 第99-102页 |
7.2.1 数量NP_1 的整合特征分析 | 第100-101页 |
7.2.2 动词的整合特征分析 | 第101-102页 |
7.2.3 数量NP_2 的整合特征分析 | 第102页 |
7.3 句式的浮现意义 | 第102-105页 |
7.4 句式的产生机制 | 第105-107页 |
7.5 句式的句法实现 | 第107-109页 |
第8章 存现句 | 第109-124页 |
8.1 引言 | 第109-111页 |
8.2 句式的意义构建 | 第111-115页 |
8.2.1 双侧网络存现句 | 第112-114页 |
8.2.2 单一网络存现句 | 第114-115页 |
8.3 句式的整合特征 | 第115-117页 |
8.3.1 A 段成分 | 第115页 |
8.3.2 B 段成分 | 第115-116页 |
8.3.3 C 段成分 | 第116-117页 |
8.4 句式的浮现意义 | 第117-121页 |
8.4.1 整合特征分析 | 第117-118页 |
8.4.2 整合过程分析 | 第118-121页 |
8.5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 第121-124页 |
8.5.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 第121页 |
8.5.2 句式的句法实现 | 第121-124页 |
第9章 工具宾语句 | 第124-133页 |
9.1 引言 | 第124页 |
9.2 工具事件的整合过程 | 第124-127页 |
9.2.1 工具事件空间的建立 | 第125页 |
9.2.2 事件框架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9.2.3 事件压缩 | 第126-127页 |
9.3 句式的整合特征 | 第127-128页 |
9.4 句式的浮现意义 | 第128-131页 |
9.4.1 句式的整合特征分析 | 第128-129页 |
9.4.2 整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 第129-130页 |
9.4.3 浮现意义的验证 | 第130-131页 |
9.5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 第131-133页 |
9.5.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 第131页 |
9.5.2 句式的句法实现 | 第131-133页 |
第10章 处所宾语句 | 第133-145页 |
10.1 句式的概念整合过程 | 第134-137页 |
10.1.1 心理空间的建立 | 第134-135页 |
10.1.2 事件框架的选择 | 第135-136页 |
10.1.3 事件压缩 | 第136-137页 |
10.2 句式的整合特征 | 第137-138页 |
10.2.1 处所动词的整合特征 | 第137-138页 |
10.2.2 处所宾语的整合特征 | 第138页 |
10.3 句式的浮现意义 | 第138-141页 |
10.3.1 句式的整合特征分析 | 第139页 |
10.3.2 整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 第139-141页 |
10.4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与句法实现 | 第141-145页 |
10.4.1 句式意义产生机制 | 第141-143页 |
10.4.2 句式的句法实现 | 第143-145页 |
第11章 材料宾语句 | 第145-152页 |
11.1 事件空间的建立 | 第146-147页 |
11.2 动作事件与材料使用事件的整合 | 第147-149页 |
11.3 句式的浮现意义 | 第149-151页 |
11.4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12章 结论 | 第152-157页 |
12.1 总结 | 第152-155页 |
12.1.1 理论部分 | 第152-153页 |
12.1.2 应用部分 | 第153-155页 |
12.2 余论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