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氯酚类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8-9页 |
1.2 氯酚类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第9-11页 |
1.2.1 物理吸附 | 第9-10页 |
1.2.2 生物降解 | 第10页 |
1.2.3 氧化还原 | 第10-11页 |
1.3 纳米零价铁及铁基纳米复合颗粒应用于环境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3.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11-14页 |
1.3.2 纳米零价铁处理氯代有机物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铁基纳米复合颗粒处理氯代有机物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纳米铁颗粒和纳米Pd/Fe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17-32页 |
2.1 纳米铁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1.1 还原剂的选择 | 第17页 |
2.1.2 还原剂浓度与滴加速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2.1.3 分散介质的选择 | 第18页 |
2.1.4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 第18-19页 |
2.2 纳米颗粒合成后的处理 | 第19页 |
2.3 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 第19-21页 |
2.3.1 颗粒粒径分析 | 第19页 |
2.3.2 晶体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2.3.3 组成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2.4 纳米铁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21-28页 |
2.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1-22页 |
2.4.2 纳米铁颗粒的制备 | 第22-25页 |
2.4.3 纳米铁颗粒的表征 | 第25-28页 |
2.5 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1页 |
2.5.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8-29页 |
2.5.2 制备纳米Pd/Fe双金属的实验步骤 | 第29页 |
2.5.3 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表征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纳米Pd/Fe降解2,4-二氯酚的研究 | 第32-42页 |
3.1.2 ,4-二氯酚的分析方法及其标准曲线 | 第32-34页 |
3.1.1 HPLC仪器配置及试剂 | 第32页 |
3.1.2 标准曲线 | 第32-33页 |
3.1.3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空白试验 | 第34-35页 |
3.3.2 Pd负载率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3 纳米双金属颗粒添加量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4 温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及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第38-39页 |
3.3.5 起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催化还原反应对体系pH的影响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纳米Pd/Fe降解2,4-二氯酚反应机理探讨 | 第42-51页 |
4.1 2,4-二氯酚的降解中间产物的测定方法及其标准曲线 | 第42-44页 |
4.1.1 2,4-二氯酚的降解中间产物的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4.1.2 2,4-二氯酚的降解中间产物的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4.2 降解过程中反应物及中间产物的研究 | 第44-46页 |
4.3 脱氯机理的探讨 | 第46-50页 |
4.3.1 反应途径 | 第46页 |
4.3.2 氯原子脱除机理 | 第46-48页 |
4.3.3 Pd/Fe双金属颗粒还原降解氯酚类有机物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氯代有机物降解性能的QSAR研究 | 第51-74页 |
5.1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概述 | 第51-55页 |
5.1.1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的意义 | 第51页 |
5.1.2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51-54页 |
5.1.3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5.2 MEDV和ETSI描述子及其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5.2.1 MEDV描述子 | 第55页 |
5.2.2 ETSI描述子 | 第55-56页 |
5.3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5.3.1 氯代有机物的拟一级降解速率常数 | 第56页 |
5.3.2 分子结构的表征 | 第56-58页 |
5.3.3 结构-活性相关分析 | 第58-60页 |
5.4 MEDV-QSAR模型 | 第60-68页 |
5.4.1 描述子的预删除与样本相似性分析 | 第60-61页 |
5.4.2 变量选择与MLR模型 | 第61-64页 |
5.4.3 最佳主成分与PLSR模型 | 第64-66页 |
5.4.4 MEDV描述子与分子结构基元相关 | 第66-68页 |
5.5 ETSI-QSAR模型 | 第68-72页 |
5.5.1 描述子的预删除与样本相似性分析 | 第68页 |
5.5.2 变量选择与MLR模型 | 第68-71页 |
5.5.3 ETSI描述子与分子结构基元相关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创新点 | 第74页 |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硕士期间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