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金催化剂 | 第11-15页 |
1.2.1 金催化剂简史 | 第11-12页 |
1.2.2 金催化剂活性的决定因素 | 第12-13页 |
1.2.3 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纳米金催化剂的应用和研究 | 第13-15页 |
1.3 纳米级二氧化钛的性质 | 第15-18页 |
1.3.1 量子效应 | 第15-16页 |
1.3.2 纳米级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 第16页 |
1.3.3 TiO_2光催化环己烷的机理 | 第16-17页 |
1.3.4 二氧化钛光催化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活性炭作为负载型催化剂载体的特性 | 第18-21页 |
1.4.1 非负载TiO_2光催化剂的缺点 | 第18页 |
1.4.2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中载体的作用 | 第18页 |
1.4.3 活性炭的吸附特性 | 第18-19页 |
1.4.4 活性炭的吸附过程 | 第19页 |
1.4.5 催化剂中的载体活性炭和TiO_2具有协同作用 | 第19-2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2-35页 |
2.1 主要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3-25页 |
2.2.1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4页 |
2.2.2 TiO_2修饰活性炭(AC)微孔及表面 | 第24页 |
2.2.3 光催化直接还原法负载纳米金 | 第24-25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页 |
2.3.1 XRD表征分析 | 第25页 |
2.3.2 FT-IR分析 | 第25页 |
2.3.3 TEM(透射电镜) | 第25页 |
2.4 环己烷催化氧化反应 | 第25-26页 |
2.4.1 纳米金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 | 第25-26页 |
2.4.2 光催化环己烷氧化 | 第26页 |
2.5 环己烷氧化产物分析 | 第26-33页 |
2.5.1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 第26-29页 |
2.5.2 氧化产物中环己醇与环己酮的测定 | 第29-30页 |
2.5.3 反应液中过氧化物的检测分析 | 第30-31页 |
2.5.4 反应液的酸值与酯化值的测定 | 第31-33页 |
2.6 环己烷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及氧化产物收率与选择性的计算 | 第33-35页 |
第3章 纳米金复合催化剂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 | 第35-4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38页 |
3.2.1 XRD(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5-36页 |
3.2.2 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2.3 TEM表征分析 | 第37页 |
3.2.4 表征结论 | 第37-38页 |
3.3 纳米金复合催化剂催化环己烷氧化 | 第38-42页 |
3.3.1 不同的催化剂对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性能比较 | 第38页 |
3.3.2 不同载金量的催化剂对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的比较 | 第38-40页 |
3.3.3 催化剂处于不同温度下对环己烷选择氧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反应时间对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Au@TiO_2/AC催化剂对光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 | 第43-49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Au@TiO_2/AC光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实验 | 第43-48页 |
4.2.1 不同催化剂进行光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性能比较 | 第43-44页 |
4.2.2 不同温度下纳米金催化剂光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的比较 | 第44-45页 |
4.2.3 光照时间对催化剂Au@TiO_2/AC光催化环己烷的催化性能影响 | 第45-46页 |
4.2.4 不同的金含量对Au@TiO_2/AC光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5 催化剂用量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9-51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