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2页 |
1.1. 荧光的基本原理及荧光探针 | 第7-11页 |
1.1.1 荧光的产生 | 第7页 |
1.1.2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7-8页 |
1.1.3 荧光寿命 | 第8页 |
1.1.4 荧光量子产率 | 第8页 |
1.1.5 荧光探针 | 第8-10页 |
1.1.6 荧光探针载体的选择 | 第10页 |
1.1.7 合成硅胶纳米颗粒常用的方法 | 第10页 |
1.1.8 纳米级荧光颗粒 | 第10-11页 |
1.2 稀土离子光谱理论 | 第11-19页 |
1.2.1 稀土元素 | 第12页 |
1.2.2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机制(antenna效应) | 第12-14页 |
1.2.3 光致发光稀土配合物的配体 | 第14-17页 |
1.2.4 稀土功能杂化材料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5 稀土功能发光杂化材料的应用前景 | 第19页 |
1.3 磁性纳米粒子 | 第19-20页 |
1.3.1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 | 第19-20页 |
1.3.2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20页 |
1.3.3 荧光磁性纳米复合物 | 第2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Stober法Eu(TTA)_3Phen/SiO_2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3.1 Eu(TTA)_3Phen/SiO_2的发光情况及透射电镜图 | 第24-25页 |
2.3.2 Eu(TTA)_3Phen用量对Eu(TTA)_3Phen/SiO_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TEOS用量对Eu(TTA)_3Phen/SiO_2颗粒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4 Eu(TTA)_3Phen/SiO_2的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5 荧光光谱 | 第28页 |
2.3.6 光致荧光漂白实验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共价连接铕配合物的硅胶颗粒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47页 |
3.1 引言 | 第30-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6页 |
3.3.1 薄层分离情况 | 第34-36页 |
3.3.2 紫外灯照射下发光情况以及透射电镜图 | 第36-37页 |
3.3.3 反应条件对制备的纳米硅胶颗粒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4 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41-42页 |
3.3.5 荧光光谱 | 第42-43页 |
3.3.6 染料泄漏测试 | 第43-44页 |
3.3.7 洗脱实验 | 第44页 |
3.3.8 纳米复合物的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9 光致荧光漂白实验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同时具备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质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49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4.3.1 紫外灯照射下发光情况 | 第49-50页 |
4.3.2 磁性荧光纳米颗粒的磁现象 | 第50-51页 |
4.3.3 荧光光谱 | 第51页 |
4.3.4 光致荧光漂白实验 | 第51-52页 |
4.3.5 对照实验 | 第52-53页 |
4.3.6 透射电镜图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