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第11-15页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6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第17-29页
    2.1 小城镇概述第17-19页
        2.1.1 小城镇的概念第17-18页
        2.1.2 小城镇的特征第18页
        2.1.3 小城镇的功能第18-19页
    2.2 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第19-22页
        2.2.1 集聚理论第19-20页
        2.2.2 增长极理论第20-21页
        2.2.3 不平衡发展理论第21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22页
    2.3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及启示第22-29页
        2.3.1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及启示第22-25页
        2.3.2 发展中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及启示第25-26页
        2.3.3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及启示第26-29页
第三章 云南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9-48页
    3.1 云南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客观必要性第29-35页
        3.1.1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推进云南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9-32页
        3.1.2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云南"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第32-34页
        3.1.3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实现云南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第34-35页
    3.2 云南小城镇发展的现状第35-40页
        3.2.1 云南城镇发展概况第35-36页
        3.2.2 云南小城镇发展现状第36-40页
    3.3 云南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0-48页
        3.3.1 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第40-41页
        3.3.2 规划设计滞后第41-42页
        3.3.3 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第42-43页
        3.3.4 产业培育缓慢第43-44页
        3.3.5 基础设施薄弱第44-45页
        3.3.6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第45-46页
        3.3.7 人口规模偏小及土地等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低第46-47页
        3.3.8 发展的开放程度低第47-48页
第四章 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条件分析第48-65页
    4.1 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第48-57页
        4.1.1 丰富的特色资源条件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48-50页
        4.1.2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小城镇发展的天赋优势第50-51页
        4.1.3 特色民族文化是云南小城镇建设的文化支撑第51-52页
        4.1.4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第52-54页
        4.1.5 活跃的边贸经济为边境沿线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第54-56页
        4.1.6 各级政府的重视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第56-57页
    4.2 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不利因素第57-65页
        4.2.1 客观的地理地貌制约城镇发展规模和集聚扩散效应第57-59页
        4.2.2 经济相对滞后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第59-61页
        4.2.3 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差距日益扩大第61-63页
        4.2.4 非农产业落后且劳动力素质偏低第63-65页
第五章 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第65-76页
    5.1 云南小城镇的发展思路第65页
    5.2 云南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第65-69页
    5.3 加快云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第69-76页
        5.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第69-70页
        5.3.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第70-71页
        5.3.3 极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第71-72页
        5.3.4 深化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第72-74页
        5.3.5 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集约化水平第74-75页
        5.3.6 扩大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结沦第76页
    6.2 后续研究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2-83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因子分析模型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美银行业监管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