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研究
| 提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3 文章的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9页 |
|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0页 |
| 1.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监管分析 | 第10-20页 |
| 1.1 网络银行业务产生风险的原因 | 第10-12页 |
| 1.1.1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 | 第10-11页 |
| 1.1.2 法律观念的缺失与道德约束不强 | 第11-12页 |
| 1.1.3 金融创新 | 第12页 |
| 1.2 网络银行风险的分类 | 第12-16页 |
| 1.2.1 技术风险 | 第12-13页 |
| 1.2.2 业务风险 | 第13-16页 |
| 1.3 网络银行风险的特点 | 第16-17页 |
| 1.3.1 传递速度快 | 第16页 |
| 1.3.2 监管难度高 | 第16-17页 |
| 1.3.3 交互传递的可能性大 | 第17页 |
| 1.3.4 突发性和破坏性大 | 第17页 |
| 1.4 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 第17-20页 |
| 1.4.1 必要性分析 | 第17-19页 |
| 1.4.2 复杂性分析 | 第19-20页 |
| 2. 我国和境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 | 第20-25页 |
| 2.1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 | 第20-21页 |
| 2.2 美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 第21-23页 |
| 2.3 欧盟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 第23-24页 |
| 2.4 发达国家网络银行风险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5页 |
| 3. 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 | 第25-40页 |
| 3.1 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环境 | 第25页 |
| 3.2 转变传统监管思路,树立新型监管理念 | 第25-26页 |
| 3.3 构建网络银行主动形式风险监管体系 | 第26-40页 |
| 3.3.1 网络银行监管的组织结构 | 第26-32页 |
| 3.3.2 网络银行监管的原则 | 第32-33页 |
| 3.3.3 主动形式风险监管的目标 | 第33页 |
| 3.3.4 主动形式风险监管的内容 | 第33-35页 |
| 3.3.5 主动形式风险监管的方法 | 第35-37页 |
| 3.3.6 主动形式风险监管的措施 | 第37-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后记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 详细摘要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