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主要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基本问题研究 | 第17-23页 |
2.1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概述 | 第17-18页 |
2.1.1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涵义 | 第17页 |
2.1.2 建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2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财务会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国际准则 | 第20-23页 |
2.3.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资本协议 | 第20-21页 |
2.3.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现状及评价 | 第23-38页 |
3.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变迁 | 第23-25页 |
3.1.1 财务会计制度阶段(1988—2000年) | 第23-24页 |
3.1.2 财务会计制度与监管制度协同阶段(2001—2003年) | 第24页 |
3.1.3 财务会计制度与动态监管制度并行阶段(2003年至今) | 第24-25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3.2.1 我国当前动态拨备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6-27页 |
3.2.2 我国当前动态拨备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 第27-34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评价 | 第34-38页 |
3.3.1 对我国当前动态拨备制度内容的评价 | 第35-36页 |
3.3.2 对我国当前动态拨备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36-38页 |
第4章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 第38-44页 |
4.1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国际实践 | 第38-41页 |
4.1.1 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4.1.2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动态拨备制度探索 | 第39-41页 |
4.2 我国当前动态拨备制度与其他国家动态拨备制度的对比 | 第41-43页 |
4.3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国际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47页 |
5.1 建立经济周期指标体系,为贷款损失拨备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 第44页 |
5.2 加快制定动态拨备计提指引,引导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 第44-45页 |
5.3 完善当前动态拨备制度监管指标体系,争取监管效益最大化 | 第45页 |
5.4 严格区分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坚持监管规则为主的动态拨备制度 | 第45-46页 |
5.5 适时建立“相机抉择”与“基于规则”有机统一的动态拨备制度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