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拟解决问题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拟解决问题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与主要创新点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6页 |
2.1 电子政务 | 第15-19页 |
2.1.1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2.1.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 第17-19页 |
2.2 智能政务 | 第19-21页 |
2.3 云计算 | 第21-23页 |
2.4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熵 | 第23-24页 |
2.5 电子政务中的博弈分析 | 第24-25页 |
2.6 电子政务中的虚拟组织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政企互动建设模式研究 | 第26-47页 |
3.1 政企互动供应链关系模型 | 第26-37页 |
3.1.1 电子政务三主体间利益关系 | 第26-28页 |
3.1.2 电子政务价值链模型 | 第28-31页 |
3.1.3 电子政务供应链模型 | 第31-36页 |
3.1.4 政府再造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 第36-37页 |
3.2 政企互动的建设 | 第37-42页 |
3.2.1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基本模型 | 第38-40页 |
3.2.2 市场化运作 | 第40-42页 |
3.3 内外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 第42-47页 |
3.3.1 电子政务运行管理的特征及运行模式实施分析 | 第42-43页 |
3.3.2 运行管理的目标选择 | 第43-44页 |
3.3.3 运行管理的应用领域选择 | 第44页 |
3.3.4 电子政务实施的具体策略选择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 | 第47-71页 |
4.1 云计算平台总体框架 | 第47-50页 |
4.2 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层(SaaS) | 第50-54页 |
4.2.1 政府应用平台 | 第51-52页 |
4.2.2 企业应用平台 | 第52-53页 |
4.2.3 公众应用平台 | 第53-54页 |
4.3 云计算的平台服务层(PaaS) | 第54-68页 |
4.3.1 基础支撑 | 第55-59页 |
4.3.2 技术支持 | 第59-62页 |
4.3.3 多 Agent 智能决策支持 | 第62-68页 |
4.4 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 | 第68-71页 |
4.4.1 电子政务平台 IaaS 层服务方式 | 第68-69页 |
4.4.2 电子政务平台 IaaS 层架构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互动模式下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研究 | 第71-81页 |
5.1 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关系 | 第71-77页 |
5.1.1 政府与企业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71-72页 |
5.1.2 政府与企业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72-75页 |
5.1.3 政府与企业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第75-76页 |
5.1.4 小结 | 第76-77页 |
5.2 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博弈机制 | 第77-81页 |
5.2.1 强化契约机制 | 第77-78页 |
5.2.2 信誉机制 | 第78-79页 |
5.2.3 信息披露机制 | 第79-81页 |
第六章 基于政企互动的虚拟组织模式研究 | 第81-103页 |
6.1 虚拟组织中的信息集成 | 第82-87页 |
6.1.1 信息集成理论 | 第82-84页 |
6.1.2 电子政务信息集成模型 | 第84-86页 |
6.1.3 电子政务信息集成实现模式 | 第86-87页 |
6.2 基于 DLA 的信息资源框架与系统建模 | 第87-99页 |
6.2.1 电子政务虚拟组织 DLA 资源框架 | 第87-91页 |
6.2.2 设计维度模型 | 第91-95页 |
6.2.3 建设维度模型 | 第95-96页 |
6.2.4 平台网际维度模型 | 第96-98页 |
6.2.5 运营维度模型 | 第98-99页 |
6.3 基于 DLA 模型的信息熵 | 第99-103页 |
第七章 基于政企互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 | 第103-133页 |
7.1 基于模糊 AHP 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 | 第104-123页 |
7.1.1 评价主体 | 第104页 |
7.1.2 绩效评价指标 | 第104-107页 |
7.1.3 模糊 AHP 的设计原理与步骤 | 第107页 |
7.1.4 确定因素集和评价集 | 第107-109页 |
7.1.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109-112页 |
7.1.6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 第112-115页 |
7.1.7 计算综合隶属度 | 第115-116页 |
7.1.8 算例分析 | 第116-123页 |
7.2 基于 ANP 的智能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123-133页 |
7.2.1 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123-127页 |
7.2.2 ANP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27-131页 |
7.2.3 实证分析验证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3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