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2-15页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2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1.3 锂离子电池的类型及应用 | 第13-15页 |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5-20页 |
1.2.1 层状正极材料 | 第16-17页 |
1.2.2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 | 第17-18页 |
1.2.3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 第18-20页 |
1.3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 | 第20-31页 |
1.3.1 富锂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1.3.2 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 | 第21-24页 |
1.3.3 富锂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 第24-26页 |
1.3.4 富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制备 | 第26-28页 |
1.3.5 富锂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 第28-31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3-35页 |
2.1.1 主要原材料 | 第33-34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2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 第35-39页 |
2.2.1 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富锂正极材料 | 第35-36页 |
2.2.2 富锂正极材料包覆样品制备 | 第36-38页 |
2.2.3 电极制备及扣式电池组装 | 第38-39页 |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及设备 | 第39-43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39-40页 |
2.3.2 形貌表征 | 第40页 |
2.3.3 物化参数表征 | 第40-41页 |
2.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合成 Li[Li_(0.2)Ni_(0.2)Mn_(0.6)]O_2 | 第43-55页 |
3.1 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实验 | 第43-49页 |
3.1.1 共沉淀法制备 Ni_(0.25)Mn_(0.75)(OH)_2前驱体 | 第43-45页 |
3.1.2 共沉淀法制备 Ni_(0.25)Mn_(0.75)CO_3前驱体 | 第45-49页 |
3.2 Li[Li_(0.2)Ni_(0.2)Mn_(0.6)]O_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9-53页 |
3.2.1 Li[Li_(0.2)Ni_(0.2)Mn_(0.6)]O_2的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3.2.2 Li[Li_(0.2)Ni_(0.2)Mn_(0.6)]O_2的形貌与物化参数 | 第50-52页 |
3.2.3 Li[Li_(0.2)Ni_(0.2)Mn_(0.6)]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共沉淀-高温固相法优化合成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 | 第55-79页 |
4.1 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 Mn_(0.666)Ni_(0.167)Co_(0.167)CO_3 | 第55-61页 |
4.1.1 共沉淀法制备 Mn_(0.666)Ni_(0.167)Co_(0.167)CO_3 | 第55-57页 |
4.1.2 共沉淀法制备 Ni_(0.167)Co_(0.167)Mn_(0.666)CO_3实验改进 | 第57-61页 |
4.2 富锂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优化合成 | 第61-68页 |
4.2.1 配锂量对 Li_(1.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2 烧结温度对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 | 第68-72页 |
4.3.1 不同电压下首次充放电及倍率性能 | 第68-70页 |
4.3.2 不同电压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70-71页 |
4.3.3 不同电压下的循环性能 | 第71-72页 |
4.4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中试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72-77页 |
4.4.1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结构分析 | 第72-74页 |
4.4.2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形貌及物化参数分析 | 第74-76页 |
4.4.3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富锂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包覆改性 | 第79-117页 |
5.1 ZrO_2表面包覆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 | 第79-88页 |
5.1.1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结构分析 | 第80-82页 |
5.1.2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形貌变化 | 第82-84页 |
5.1.3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84-86页 |
5.1.4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阻抗变化 | 第86-88页 |
5.2 非晶 FePO_4包覆富锂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 | 第88-100页 |
5.2.1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结构分析 | 第88-90页 |
5.2.2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形貌变化 | 第90-92页 |
5.2.3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92-97页 |
5.2.4 FePO_4包覆对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改善机理研究 | 第97-100页 |
5.3 LiF 包覆富锂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 | 第100-105页 |
5.3.1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结构分析 | 第101页 |
5.3.2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形貌变化 | 第101-103页 |
5.3.3 包覆前后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3-105页 |
5.4 纳米 Li_3PO_4包覆富锂正极材料 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 | 第105-110页 |
5.4.1 Li_3PO_4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105-106页 |
5.4.2 Li_3PO_4包覆对富锂正极材料结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3 Li_3PO_4包覆对富锂正极材料形貌影响 | 第107-108页 |
5.4.4 Li_3PO_4包覆对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4.5 Li_3PO_4包覆前后富锂正极材料的阻抗变化 | 第109-110页 |
5.5 表面包覆模型建立与机理分析 | 第110-115页 |
5.5.1 表面包覆作用机理分析 | 第110-114页 |
5.5.2 包覆层材料应具备的特征分析 | 第114-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第117-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9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