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8页 |
1.1 干旱、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耐受机制 | 第18-25页 |
1.1.1 盐碱化土壤概述 | 第18-20页 |
1.1.2 干旱、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第20-23页 |
1.1.3 植物对干旱、盐碱胁迫的耐受机制 | 第23-25页 |
1.2 甜高粱生物学特征及应用前景 | 第25-28页 |
1.2.1 甜高粱生物学特性 | 第25-27页 |
1.2.2 甜高粱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1.3 甜高粱种质资源及抗逆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3.1 甜高粱种质资源评价 | 第28-30页 |
1.3.2 甜高粱抗逆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 第32-34页 |
1.5 甜高粱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8页 |
第2章 不同生境条件对甜高粱出苗及主要能源性状的影响 | 第38-5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2.1.2 试验环境地点描述 | 第38-42页 |
2.1.3 田间试验方法 | 第42页 |
2.1.4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页 |
2.1.5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2.2.1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出苗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2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生物鲜重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3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生物干重的影响 | 第45-47页 |
2.2.4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茎汁糖锤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5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理论酒精产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 讨论 | 第50-51页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甜高粱主要能源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第52-6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2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5页 |
3.2.1 甜高粱生物鲜重的基因型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第53-56页 |
3.2.2 甜高粱生物干重的基因型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第56-59页 |
3.2.3 甜高粱茎汁糖锤度的基因型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第59-62页 |
3.2.4 甜高粱理论酒精产量的基因型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 第62-65页 |
3.2.5 抗旱、耐盐碱基因型甜高粱筛选 | 第65页 |
3.3 讨论 | 第65-67页 |
3.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不同生境下甜高粱生理生化特性 | 第68-8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8页 |
4.1.2 取材 | 第68页 |
4.1.3 测量方法 | 第68-71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71-7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4.2.1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2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3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第74-76页 |
4.2.4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细胞膜透性相对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5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6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4.2.7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茎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79页 |
4.2.8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茎秆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4.2.9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茎秆果糖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10 不同生境对甜高粱茎秆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第81页 |
4.3 讨论 | 第81-84页 |
4.4 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甜高粱离体培养再生能力评价 | 第86-9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86页 |
5.1.2 培养基 | 第86-87页 |
5.1.3 研究方法 | 第87-8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3页 |
5.2.1 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88-91页 |
5.2.2 不同激素配比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91页 |
5.2.3 褐化现象 | 第91-92页 |
5.2.4 基因型对分化再生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 讨论 | 第93-94页 |
5.4 小结 | 第94-96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