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30页 |
1.2.1 沥青路面低温施工危害及铺筑温度限制 | 第17-20页 |
1.2.2 沥青路面铺筑温度场及沥青混合料热扩散过程 | 第20-23页 |
1.2.3 应对低温环境施工的技术措施 | 第23-29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 本文研究技术的路线 | 第31-33页 |
第2章 沥青路面铺筑温度场变化特征与传热机制 | 第33-50页 |
2.1 铺筑过程路面温度场变化特征 | 第33-40页 |
2.1.1 现场观测方案 | 第34-36页 |
2.1.2 观测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2.2 铺筑过程沥青铺层的传热机制 | 第40-48页 |
2.2.1 铺筑过程的传热方式 | 第40-45页 |
2.2.2 铺筑过程的传热控制方程与能量守恒 | 第45-47页 |
2.2.3 铺筑过程的传热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铺筑温度场仿真系统模型研究 | 第50-76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基本模型和假定 | 第50-51页 |
3.3 铺层层厚变化假定 | 第51-53页 |
3.4 铺层材料热物性参数假定 | 第53-58页 |
3.4.1 铺层材料密度变化 | 第53页 |
3.4.2 铺层材料比热容变化 | 第53-55页 |
3.4.3 铺层材料导热系数变化 | 第55-58页 |
3.5 底层材料热物性参数的选取 | 第58-60页 |
3.6 表面对流条件 | 第60-64页 |
3.7 表面太阳辐射条件 | 第64-69页 |
3.7.1 晴天太阳辐射热流密度模型 | 第64-66页 |
3.7.2 状态修正 | 第66-67页 |
3.7.3 太阳辐射吸收率 | 第67-69页 |
3.8 表面有效辐射条件 | 第69-71页 |
3.8.1 有效辐射对象温度 | 第69-70页 |
3.8.2 状态修正 | 第70页 |
3.8.3 有效辐射发射率 | 第70-71页 |
3.9 表面洒水碾压散热条件 | 第71-72页 |
3.10 底层初始温度条件 | 第72-73页 |
3.11 压实时间历程条件 | 第73-74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基于 ANSYS 软件的铺筑温度场仿真及验证 | 第76-90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铺筑温度场系统模型在 ANSYS 软件中的实现 | 第76-79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4.2.2 荷载施加方法 | 第77页 |
4.2.3 非连续性模型条件变换方法 | 第77-78页 |
4.2.4 求解方式 | 第78页 |
4.2.5 试验流程 | 第78-79页 |
4.3 典型条件下的同类仿真结果比较 | 第79-82页 |
4.4 仿真试验检验 | 第82-89页 |
4.4.1 观测条件下的全厚度温度场检验 | 第82-84页 |
4.4.2 观测条件下的铺层温度变化检验 | 第84-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低温铺筑过程的热扩散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90-121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影响因素的工程分类 | 第91-92页 |
5.3 环境条件影响分析 | 第92-106页 |
5.3.1 风速影响 | 第93-95页 |
5.3.2 天空状态影响 | 第95-97页 |
5.3.3 气温-底层温度影响分析 | 第97-101页 |
5.3.4 太阳辐射影响 | 第101-102页 |
5.3.5 环境条件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02-106页 |
5.4 低温环境下的铺层影响分析 | 第106-114页 |
5.4.1 铺层初始温度影响 | 第107页 |
5.4.2 铺层厚度影响 | 第107-109页 |
5.4.3 铺层材料影响 | 第109-111页 |
5.4.4 铺层条件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11-114页 |
5.5 低温环境下底层影响分析 | 第114-117页 |
5.5.1 基层厚度影响 | 第114-115页 |
5.5.2 基层材料影响 | 第115-117页 |
5.6 低温环境下的施工工艺影响分析 | 第117-119页 |
5.6.1 表面洒水影响 | 第117页 |
5.6.2 压实功率影响 | 第117-11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适于低温环境施工的宽域温度压实沥青混合料技术研究 | 第121-156页 |
6.1 引言 | 第121-122页 |
6.2 混合料宽域温度压实的低温施工适用性及实现机理研究 | 第122-127页 |
6.2.1 混合料宽域温度压实的低温环境适用性 | 第122-123页 |
6.2.2 基于沥青阶段降粘技术实现宽域温度压实的技术原理 | 第123-125页 |
6.2.3 适于热拌并保有温铺性的沥青阶段降粘技术选择 | 第125-127页 |
6.3 稀释降粘添加剂对沥青高温粘度及拌合老化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6.3.1 试验原材料 | 第128-129页 |
6.3.2 添加剂对沥青高温粘度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6.3.3 添加剂对沥青高温拌合短期老化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6.4 基于冲击贯入法的混合料压实温度降低效果评价 | 第131-142页 |
6.4.1 传统方法的不足及贯入法的原理 | 第131-133页 |
6.4.2 贯入试验设计 | 第133-138页 |
6.4.3 最佳压实温度与允许终压温度的确定 | 第138-142页 |
6.5 稀释降粘热拌混合料的服役期路用性能评价 | 第142-148页 |
6.5.1 试验级配与制件条件 | 第142-144页 |
6.5.2 高温稳定性评价 | 第144页 |
6.5.3 低温抗裂性评价 | 第144-145页 |
6.5.4 水稳定性评价 | 第145页 |
6.5.5 耐疲劳性评价 | 第145-148页 |
6.6 稀释降粘热拌混合料的试验应用 | 第148-154页 |
6.6.1 试验路工程概况 | 第148-149页 |
6.6.2 试验路铺筑过程及质量检验 | 第149-152页 |
6.6.3 试验路跟踪观测 | 第152-15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结论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附录 | 第169-177页 |
附录 A 铺筑过程铺层温度变化观测结果 | 第169-172页 |
附录 B 仿真分析 ANSYS 命令流 | 第172-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个人简历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