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环卫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分析 | 第13-26页 |
2.1 竞争与X非效率理论 | 第13-14页 |
2.2 环卫行业的概念和属性 | 第14-16页 |
2.2.1 环卫行业概念 | 第14页 |
2.2.2 环卫行业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3 环卫行业的特性 | 第15-16页 |
2.3 国内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卫市场化改革实践 | 第16-21页 |
2.3.1 市场化改革实践情况 | 第16-19页 |
2.3.2 经验借鉴 | 第19-21页 |
2.4 国内环卫市场化改革历程 | 第21-22页 |
2.4.1 第一阶段:开始探索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1978—1992年) | 第21页 |
2.4.2 第二阶段:外资和民营资本开始大规模介入环卫行业(1992—2001年) | 第21-22页 |
2.4.3 第三阶段: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2001年至今) | 第22页 |
2.5 海勃湾区环卫市场化改革动因 | 第22-24页 |
2.5.1 内部因素 | 第22-23页 |
2.5.2 外部因素 | 第23-24页 |
2.6 环卫行业市场化的途径 | 第24-26页 |
2.6.1 合同承包 | 第24-25页 |
2.6.2 特许经营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乌海市海勃湾区环卫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差距 | 第26-32页 |
3.1 乌海市海勃湾区环卫体制现状与取得的成效 | 第26-28页 |
3.2 海勃湾区环卫事业与国内走在前列城市的差距 | 第28-32页 |
3.2.1 环卫管理体制的差距 | 第28-29页 |
3.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差距 | 第29-30页 |
3.2.3 环卫作业经费投入的差距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乌海市海勃湾区环卫事业改革的环境和措施 | 第32-40页 |
4.1 乌海市海勃湾区推行环卫市场化改革的环境 | 第32-34页 |
4.1.1 规划建设乌海“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 | 第32-33页 |
4.1.2 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 第33-34页 |
4.2 推行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 第34-40页 |
4.2.1 转变环卫的传统观念,建立社会公开招标的新机制 | 第34页 |
4.2.2 深化招投标制度的改革 | 第34-35页 |
4.2.3 市场化管理垃圾收集和处理 | 第35页 |
4.2.4 环卫专项设施投资建设与管理多元化 | 第35-36页 |
4.2.5 改革财务运行模式 | 第36-38页 |
4.2.6 进一步完善环卫质量监督机制效能 | 第38页 |
4.2.7 打破行业垄断,促进环境卫生服务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加快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的保障措施 | 第40-46页 |
5.1 推行环卫市场化,转变环卫工作职能 | 第40-42页 |
5.1.1 加强领导,实施法制化管理 | 第40-41页 |
5.1.2 完善制度规章建设 | 第41页 |
5.1.3 成立海勃湾区环卫协会 | 第41-42页 |
5.2 建立多元化的环卫投资体制 | 第42-43页 |
5.2.1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 第42页 |
5.2.2 乌海市海勃湾区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第42-43页 |
5.2.3 海勃湾区应该引入环卫服务政府购买模式 | 第43页 |
5.3 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制度 | 第43页 |
5.4 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 第43-46页 |
5.4.1 环卫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 | 第44-45页 |
5.4.2 环卫行业是社会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行业 | 第45页 |
5.4.3 环境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改革的态度认识程度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