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绪论 | 第9-12页 |
| (一)传播符号的跨学科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二)从“时间”转向“空间”——空间研究的重要性 | 第10-12页 |
| 二、符号涵义理解的溯源 | 第12-15页 |
| 三、建筑的符号性 | 第15-22页 |
| (一)从“物质文化”转向“非物质文化”——建筑符号学研究的兴起 | 第15-17页 |
| 1.建筑符号学的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 2.建筑符号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3.建筑符号学的学科定位 | 第17页 |
| (二)建筑符号的传达和表意 | 第17-19页 |
| (三)建筑符号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 (四)建筑符号与传播主体 | 第20-21页 |
| (五)建筑符号的情感转移 | 第21-22页 |
| 四、符号释义下的建筑元素 | 第22-32页 |
| (一)建筑元素传播的内在意义 | 第22-27页 |
| 1.反映时代精神的建筑元素 | 第22-25页 |
| 2.反映风土人文的建筑元素 | 第25-26页 |
| 3.反映社会现象的建筑元素 | 第26-27页 |
| (二) 深层的建筑元素符号涵义 | 第27-32页 |
| 1.建筑元素符号与民族文化 | 第27-29页 |
| 2.建筑元素符号与国家政治 | 第29-31页 |
| 3.建筑元素符号与社会经济 | 第31-32页 |
| 五、当今中国建筑文化深为诟病之一瞥 | 第32-34页 |
| 六、结语 | 第34-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