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1.4.1 科学传播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2 科学传播的模式与内容研究 | 第16-17页 |
1.4.3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 | 第17-18页 |
1.4.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微博与科学传播概述 | 第20-30页 |
2.1 媒体演变与科学传播 | 第20-22页 |
2.1.1 印刷媒体时代的科学普及 | 第20页 |
2.1.2 电子媒体时代的公众理解科学 | 第20-21页 |
2.1.3 网络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 第21-22页 |
2.2 微博的传播功能与特征分析 | 第22-25页 |
2.2.1 微博的界定及我国微博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2.2.2 微博的传播功能 | 第23-24页 |
2.2.3 微博的传播特征 | 第24-25页 |
2.3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要素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主体 | 第26页 |
2.3.2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受众 | 第26-27页 |
2.3.3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内容 | 第27页 |
2.3.4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效果 | 第27-28页 |
2.4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28-30页 |
第3章 国内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30-47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30-31页 |
3.1.2 内容分析 | 第31页 |
3.1.3 个案分析 | 第31页 |
3.2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主体 | 第31-36页 |
3.2.1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主体的构成 | 第31-32页 |
3.2.2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力 | 第32-35页 |
3.2.3 科学传播主体的活跃度 | 第35-36页 |
3.3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受众 | 第36-41页 |
3.3.1 受众的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3.3.2 受众使用微博的习惯与兴趣 | 第38-40页 |
3.3.3 受众参与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情况 | 第40-41页 |
3.4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内容 | 第41页 |
3.5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效果 | 第41-46页 |
3.5.1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广泛度 | 第42-43页 |
3.5.2 受众对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内容的认知 | 第43-44页 |
3.5.3 受众对于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态度 | 第44-46页 |
3.6 新浪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渠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机制的建构 | 第47-55页 |
4.1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动力机制 | 第47-50页 |
4.1.1 受众选择动力机制 | 第47-48页 |
4.1.2 影响受众选择的作用因素 | 第48页 |
4.1.3 微博受众选择的“权力”与“困惑” | 第48-49页 |
4.1.4 弱联系传播动力机制 | 第49-50页 |
4.2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过程机制 | 第50-53页 |
4.2.1 经典大众传播模式 | 第50-51页 |
4.2.2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过程模式——沙漏传播 | 第51-53页 |
4.3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反馈机制 | 第53-55页 |
第5章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发展 | 第55-59页 |
5.1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5.1.1 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互动不足 | 第55页 |
5.1.2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把关”环节缺失 | 第55页 |
5.1.3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科学性与娱乐性的融合不足 | 第55-56页 |
5.1.4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关注度不足 | 第56页 |
5.2 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发展对策 | 第56-59页 |
5.2.1 加强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信息反馈和互动 | 第56页 |
5.2.2 加强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把关” | 第56-57页 |
5.2.3 适当使用隐喻语言,加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 | 第57-58页 |
5.2.4 开展基于微博的科学传播的营销宣传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