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招商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和要素界定 | 第12-16页 |
1.2.1 招商引资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招商引资的经济要素 | 第13-14页 |
1.2.3 招商引资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4 招商引资的基本类型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21-31页 |
2.1 国外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 | 第21-24页 |
2.1.1 新加坡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21-22页 |
2.1.2 英国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22-24页 |
2.2 国内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 | 第24-29页 |
2.2.1 东莞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24-26页 |
2.2.2 苏州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26-29页 |
2.3 国内外招商引资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29-31页 |
3 营口市招商引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1-40页 |
3.1 营口市招商引资的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3.1.1 近年来营口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3.1.2 近年来营口市招商引资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3.2 营口市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2.1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 第33-34页 |
3.2.2 工作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规划性 | 第34页 |
3.2.3 过度优惠招商导致地方土地资源大量流失 | 第34页 |
3.2.4 缺少专业招商人才及各类科技人才 | 第34-35页 |
3.2.5 项目总体规模小并产业链不够长 | 第35页 |
3.2.6 招商引资方式创新动力不足 | 第35页 |
3.2.7 项目包装推介质量不高 | 第35-36页 |
3.2.8 软环境建设有所欠缺 | 第36页 |
3.3 营口市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3.3.1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 第36页 |
3.3.2 融资渠道不畅和融资能力不强 | 第36-37页 |
3.3.3 人力资源短缺和人才流失严重 | 第37-38页 |
3.3.4 产业链不完整并缺乏配套衔接 | 第38页 |
3.3.5 软环境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 第38-40页 |
4 解决营口市招商引资问题的方案分析 | 第40-48页 |
4.1 方案总体思路 | 第40页 |
4.2 解决营口市招商引资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 第40-43页 |
4.2.1 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2页 |
4.2.2 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42-43页 |
4.3 解决营口市招商引资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5页 |
4.3.1 发展环境可行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2 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 第44页 |
4.3.3 经济因素可行性分析 | 第44-45页 |
4.4 解决营口市招商引资问题的方案分析结论 | 第45-48页 |
4.4.1 方案论证总体结果 | 第45-47页 |
4.4.2 方案实施的条件 | 第47-48页 |
5 进一步推动营口市招商引资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5.1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全方位工作网络 | 第48页 |
5.2 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 第48-50页 |
5.3 引进高端人才,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50-51页 |
5.4 打造产业集群,搭建产业链招商平台 | 第51-52页 |
5.5 转变招商方式,加强项目的策划包装 | 第52-53页 |
5.6 调整相关政策,培养专业化招商队伍 | 第53页 |
5.7 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一站式贴身服务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