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论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 第13-14页 |
一、 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论渊源 | 第13页 |
二、 低碳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 第14页 |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一、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 | 第14-15页 |
二、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15页 |
三、 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 第16-17页 |
一、 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生活观念的形成 | 第16-17页 |
二、 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1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的时代价值诉求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是国家未来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 | 第18-19页 |
一、 是我国构建“两型”社会的必要要求 | 第18页 |
二、 是国家推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的需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大学生要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 第19-21页 |
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树立低碳行为观念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传播者需要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帮助大学生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第21-23页 |
一、 生活方式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 第21-22页 |
二、 通过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能够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学低碳生活方式现状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低 | 第23-26页 |
一、 对低碳经济和低碳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 | 第23-25页 |
二、 对低碳环保产品的了解程度不足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低碳行动相对滞后 | 第26-27页 |
一、 大学生在生活中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高 | 第26-27页 |
二、 低碳生活方式尚未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模式 | 第2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内心存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的发展意愿 | 第27-29页 |
一、 大学生有学习低碳经济相关知识的意愿 | 第27-28页 |
二、 大学生有在未来逐步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意愿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的成因 | 第29-31页 |
一、 缺乏专业的低碳知识 | 第29页 |
二、 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 | 第29-30页 |
三、 校园内能源过于单一 | 第30页 |
四、 缺乏完善的公共设施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的实施路径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 | 第31-33页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31-32页 |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探索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的新模式 | 第32页 |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生低碳生活方式体系 | 第33-35页 |
一、 开设专门的低碳经济课程,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 | 第33-34页 |
二、 完善大学生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教育实践体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低碳生活氛围 | 第35-38页 |
一、 加强低碳环保的校园文化建设 | 第35-36页 |
二、 实行生态管理、倡导低碳生活实现建设绿色校园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整合社会力量,提升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的力度 | 第38-41页 |
一、 政府应加强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低碳教育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 发挥媒体优势,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推广 | 第39-40页 |
三、 结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予以密切配合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