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板栗壳对废水中铅、镉、锌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特性与处理效果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和危害第12-14页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第12页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第12-14页
    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第14-21页
        1.2.1 化学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第14-16页
        1.2.2 物理化学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第16-18页
        1.2.3 生物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第18-20页
        1.2.4 新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第20-21页
    1.3 板栗壳利用研究现状第21-26页
        1.3.1 板栗壳的化学成分第22页
        1.3.2 板栗壳的应用研究第22-26页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6-27页
        1.4.1 研究意义第26-27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27-28页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30页
        1.6.1 研究方法第28页
        1.6.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板栗壳对模拟废水中Pb~(2+)、Cd~(2+)、Zn~(2+)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第30-43页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第30-31页
        2.1.1 实验材料第30页
        2.1.2 实验试剂第30页
        2.1.3 主要实验仪器第30-31页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3 模拟废水的配制第31页
    2.4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4.1 粒度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第31-32页
        2.4.2 PH对混合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第32页
        2.4.3 板栗壳样品投加量对混合溶液中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第32页
        2.4.4 温度和时间对混合溶液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第32-33页
        2.4.5 Pb~(2+)、Cd~(2+)、Zn~(2+)质量浓度对吸附效果影响实验第33页
        2.4.6 Pb~(2+)、Cd~(2+)、Zn~(2+)的竞争吸附实验第33页
        2.4.7 数据计算公式第33-34页
    2.5 结果和讨论第34-42页
        2.5.1 粒径对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4-35页
        2.5.2 PH值对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2.5.3 板栗壳投加量对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2.5.4 温度和时间对混合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7-39页
        2.5.5 Pb~(2+)、Cd~(2+)、Zn~(2+)质量浓度与吸附效果的关系第39-41页
        2.5.6 Pb~(2+)、Cd~(2+)、Zn~(2+)的竞争吸附实验结果第41-42页
    2.6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板栗壳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3-51页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43页
        3.1.1 实验材料第43页
        3.1.2 实验试剂第43页
        3.1.3 实验仪器第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2.1 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3页
        3.2.2 动力学拟合方程第43-45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45-50页
        3.3.1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第45-46页
        3.3.2 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第46-50页
    3.4 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板栗壳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第51-59页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第51页
        4.1.1 实验材料第51页
        4.1.2 实验试剂第51页
        4.1.3 实验仪器第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3页
        4.2.1 等温吸附实验第51页
        4.2.2 等温吸附模型方程第51-53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3-58页
        4.3.1 吸附等温线第53-54页
        4.3.2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第54-58页
    4.4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59-63页
    5.1 结论总结第59-62页
    5.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轨探伤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疫病动物无害化处置过程恶臭气体生物除臭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