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典型法典的制定条件 | 第17-43页 |
第一节 前提条件 统一立法权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必要条件 现实需求 | 第20-24页 |
一、封建制度中的典型法典对社会需求的反映 | 第20-22页 |
二、近现代的典型法典是为确立统一的社会秩序服务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基础条件 相关领域具备一定数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 第24-29页 |
一、《唐律疏议》的基础条件探究 | 第24-25页 |
二、《法国民法典》的基础条件探究 | 第25-27页 |
三、《德国民法典》的基础条件探究 | 第27-28页 |
四、小结 规范性法律文件对典型法典的基础作用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文化条件 具备法典编纂传统或认可法典编纂的立法文化 | 第29-36页 |
一、中国古代立法传统对《唐律疏议》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二、法德两国对法典编纂文化的接受与其典型法典问世的关系 | 第32-34页 |
三、一国对法典编纂文化的接受对其法典编纂活动的影响——以《法国民 | 第34-36页 |
第五节 技术条件 法典结构营造技术的成熟 | 第36-43页 |
一、中国古代公法典编纂技术发达史 | 第37-39页 |
二、西方近代私法典编纂技术发达史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法典的编纂条件检讨 | 第43-57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已经具备的条件分析 | 第43-48页 |
一、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必要条件分析 | 第43-46页 |
二、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三、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文化条件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法法典化尚不具备的条件——法典编纂的技术条件 | 第48-56页 |
一、我国环境法法典化理论发展历程 | 第48-51页 |
二、我国环境法典编纂技术水平的现状 | 第51-53页 |
三、他山之石,可否攻玉?——对欧洲各国环境法典的考察 | 第53-55页 |
四、环境法自身的性质与环境法法典化面临的现实障碍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结论 我国当前不具备制定环境法典的条件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法系统化的出路 | 第57-62页 |
第一节 环境法系统化的初步准备 环境法律汇编 | 第57-59页 |
一、由立法机关制定环境法律汇编 | 第57-58页 |
二、由其他部门或个人制定环境法律汇编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环境法系统化的方法论选择 注释法学方法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